百位高校招辦老師告訴你,高考填報志愿十大誤區
在選擇高考志愿時,父母固然要考慮到孩子將來的職業規劃,但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他的自身特性。選擇符合考生特性的專業,揚長避短,才能促進其學有所成,為將來獲得一個理想的職業創造條件,這才是最佳選擇。
考生自身特性包括:個人興趣愛好、個人性格特征、個人能力所及、個人身體條件等4個方面。就拿上邊這個考生來說,首先,父母選擇孩子不喜歡的專業,就是違背了考生的個人興趣愛好。試想,面對一個自己根本不感興趣、完全不喜歡的專業,又如何要求他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深造。其次,這個考生性格內向,平日少言寡語,不喜歡與陌生人打交道。父母選擇讓孩子學醫,將來當醫生勢必要面對眾多各種各樣的患者。醫患接觸是必不可少的診療環節,而孩子的性格特征不適合當醫生,父母沒有考慮到這點。
誤區九:填報志愿是家長的事,孩子只負責學習就行
把志愿決定權還給孩子
每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學,而且最好能進名牌大學讀書。這種愿望會在孩子填報志愿問題上充分表露。有些父母還固執得有些過分,主觀決定考生的志愿,忽略孩子的興趣、愛好,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在填報志愿的問題上分歧很大,給孩子造成不小的壓力。在填報志愿的整個過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參謀。應該把填報志愿的決定權還給孩子。
高考決定著近千萬考生的命運和前途。考入什么樣的學校,上什么專業,將來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大學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如果父母給報的專業他不喜歡,甚至一點興趣都沒有,將來上大學就會造成一個被動狀態,學習積極性會受到打擊。
父母關心孩子的未來發展,并對志愿填報十分重視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父母畢竟閱歷豐富,有社會經驗,把該說的話都說到了,也完全應該。但是應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見。
誤區十:照搬往年的錄取分數來報志愿
高校錄取分數線存在波動
“老師,今年學校最低錄取分數線多少啊?”“我這個分數,能上你們學校嗎”……在咨詢會上,分數是家長們咨詢得最多的題目。類似的題目把招生老師給難住了,他們只能告訴家長“錄取分數不是學校決定的,要看考生報考的情況”。
“你們學校往年不是570分錄取嗎?”一名家長的小孩今年考了570多分,對招生老師的答復“這個分數有些風險”,她表現質疑。在咨詢會上,不少高校會粘貼出該校近幾年的錄取分數線,以供考生和家長查閱參考。本是一個參考系數,不少家長卻誤把它當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數“對號進座”。
實際上,高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是自然形成的,錄取結束前無法準確知道。另外,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存在波動,有的還有“大小年”現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幾年的錄取情況,還可關注分數線與批次線的差值、分數線對應的考生“位次”等。
系統根據考生輸入的往年高考分數區間,給出高校錄取平均分和專業平均分。
高考志愿對考生能否進入理想的大學有重要影響,也是考生和家長關注的熱點。填報高考志愿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工程,大多數考生和家長又沒有相應的經驗,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