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聚焦】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子曰”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湖南科技大學圖書館啟動了以“品讀《論語》,感悟人生”為主題的湖南科技大學第四屆讀書節。
孔子被后世尊稱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而紀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論語》一書,是儒家學派的重要經典,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成為歷代國人最佳人格、思想、道德的啟蒙書,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這就是圖書館選擇論語作為本屆讀書節主題的原因。“品讀《論語》,感悟人生,其意義不言而喻。”圖書館辦公室主任詹瑋說道。
在讀書節期間,記者走訪了湖南科技大學南北區圖書館《論語》及其相關藏書的書庫。在社科綜合書庫,幾位人文學院09級學生正仔細翻閱著《論語》及相關書籍。她們說,自己是因為在上相關專業課而前來借閱的。“我覺得更多的應該是在生活經歷中踐行,以‘身’來讀,不只是機械的念出來、抄出來。”文學專業的謝婉說出了自己的見解。
法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張晚林每周都會帶領弘毅知行會的學生進行一次經典誦讀。“現在的文化特征總體來說是一種娛樂而舒適的方向,讀古典需要有耐心與學養,但現在的學生大多沒有這個耐心與學養,而且古典對學生來說并不‘好玩’。所以,現在讀古典的人很少。這對于傳統文化而言,確實是個危機。”對于大學生很少讀古典作品,他深感憂心。
然而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那些年我們在中學課堂上朗朗的“子曰……”漸行漸遠呢?
隨著當今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速,人們在文化的追求上越來越多的是求新奇求娛樂。在我們的校園里亦是如此。張晚林分析道:“當今的校園文化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卻鮮去關注普遍價值傳統。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個性自由成為了人們不懈追求的目標,而大學更成了培養個性自由的基地與搖籃。這樣,一切與自身個性相違背相抵觸的東西都被視為非法而須掃蕩殆盡。”于是,“求包養者”出自校園,“我爸是李剛者”亦出自校園。展示個性者情形各具。
另外,當今的校園文化多注意成功,未關注成德。現在充斥在校園中無處不在的“成功學”或類似“成功學”的講座,往往都只是告訴學生如何抓住機會,如何推銷自己,讓人自身成了廣告。這樣,文化的外在的成份多,而內在的質地之修煉與德性之培養甚少。
因此,大學校園對閱讀經典古籍的引導就格外重要。當文化氛圍里越來越多娛樂味道時候,圖書館的這次活動無疑是一次與先圣思想交流的好機會。據悉,圖書館圍繞本次主題編制并發布了館藏《論語》及相關研究著作推介書目,購買了50冊注釋版《論語》,設立《論語》專架,并擬在9月份開展《論語》學習系列輔導報告會。
張晚林建議道:“學生要切實的去讀,不搞虛的形式,要有切實的意愿。”那么,如何真正捍衛我們的傳統文化經典,在讀書節的品《論語》活動之外還呢過做些什么呢,這就需要我們大學生細品《論語》,好好思索了。
更多有關"論語,圖書館,個性,湖南,文化"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湖南科技大學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