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學院與石景山區政府舉行首都文化藝術學院簽約儀式
  7月12日上午,北京城市學院與石景山區政府隆重舉行了合作建立首都文化藝術學院簽約儀式。石景山區委書記榮華,北京城市學院黨委書記、校長劉林出席儀式并講話。 
  首都文化藝術學院的建立,旨在重點培養文化藝術領域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開辦表演(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攝影、藝術設計(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共事業管理(文化方向)4個本科專業,以及藝術設計(服裝與舞臺藝術)、音像技術(攝影攝像)、音像技術(影視方向)、影視燈光藝術(燈光工程)4個專科專業,今年9月份將迎來第一屆學生。 
  去年,在十七屆六中全會后,北京城市學院積極主辦并召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首都高等教育研討會,邀請相關領域的知名人士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高等教育為主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此后,在大量考察、調研工作的基礎上,北京城市學院與石景山區政府積極接洽,充分協商,確立了培養北京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人才和現代城市發展所需要的文化人才兩個合作領域,雙方達成了合作意向。在北京市、石景山區各方領導及文化界、教育界多位專家的支持下,雙方合作進展順利,終于迎來了首都文化藝術學院的簽約儀式。 
  北京城市學院黨委書記、校長劉林在簽約儀式上講話,他表示,北京城市學院與石景山區是為了首都的高等教育事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走到了一起,簽署了合作協議,達成了合作項目。他指出,北京城市學院之所以在2003年更名為北京城市學院,是為了彰顯為首都發展服務的辦學宗旨,著力于在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經濟、城市文化和城市公共服務五個領域為首都的建設提供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經過學校積極的文化建設和發展,目前學校在城市文化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基礎。在兩萬三千名在校生中,文化專業類的學生已經達到五千多名,涉及到藝術設計、動畫、影視表演等多個專業,學校也擁有一批在北京乃至全國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教授和專家。 
  劉林校長表示,首都文化藝術學院建成后,北京城市學院準備采取“五個新”:一是新機制,即區校共建的新機制,石景山區管理為主,學校積極服務區里的發展建設。二是新領域,一方面是培養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傳承人,另一方面是為首都特別是石景山區的文化企業、文化社區培養一線文化人才。三是實行新模式,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于一體,不僅著力于培養人才,還要積極地把教育、科研、社會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在培養模式上,采取師傅帶徒弟、培養尖端人才的新的培養模式。四是實現新發展,即實現石景山區教育事業和城市學院教育事業的新發展,為雙方都帶來新的增長點。五是做出新貢獻,不僅為石景山區的發展、北京市的發展培養人才、提供服務,還要為產業集聚、高端人才集聚做出新貢獻,為石景山區文化產業的發展、百姓的文化權益保障以及文化生活的豐富做出新貢獻。 
  劉林校長在講話中對以榮華書記為首的石景山區區委、區政府、區各委辦局給予北京城市學院的大力支持表示誠摯的感謝,并表示北京城市學院將竭盡所能,認真履行職責,按照“五個新”努力辦好首都文化藝術學院,與石景山區密切合作,共同創造首都文化教育的新品牌,為石景山區的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為首都的教育事業發展做出我們的新貢獻。 
  石景山區委書記榮華對此次戰略性的合作表示熱烈祝賀,也對北京城市學院對石景山區發展的支持表示感謝,并表示,首都文化藝術學院的建立是雙方貫徹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貫徹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的具體行動,對首都的發展、對石景山地區的發展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她指出,此次簽約對石景山區意義重大,一方面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高和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是深化教育體制的改革,推動石景山區的教育發展。榮華書記站在首都文化大發展的高度,站在石景山區區域全面轉型的角度,就如何辦好首都文化藝術學院提出了建議,并祝愿雙方合作取得圓滿成功,祝愿北京城市學院越辦越好! 
  儀式由石景山區委常委、副區長田利躍主持。石景山區教委主任葉向紅首先介紹了建立首都文化藝術學院的背景及雙方合作的情況,北京城市學院副校長冉楠與石景山區副區長楊東起代表雙方簽署了合作協議。 
  參加儀式的還有石景山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文光,石景山區委辦常務副主任楊茂文,石景山區政府辦副主任劉威,以及石景山區教工委、教委、教育督導室主要領導,區委辦、政府辦及相關學校的負責人。北京城市學院參加的還有黨委副書記田培源,教務長胡麗琴,校長助理、校辦主任王琳,黨委宣傳部部長賈詠梅,藝術學部主任王利民,表演學部副主任陳琳等。 




更多有關"石景山區,北京,城市,文化,首都"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北京城市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