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慶專題43:校室內樂團訓練專訪
校慶文藝演出暑期集訓專題報道之五:

室內悠揚,樂自齊心
有一種樂器,它是《荷塘月色》里的梵婀鈴,不僅流線型的外觀給人優雅曼妙之感,聲音亦如是。當你走進炎炎夏日的林大,走近大學生活動中心,便會被它的聲音吸引,時而淺吟低唱,時而娓娓道來,時而激昂高歌。那是306排練室內20多把小提琴的合唱,是北林室內樂團的旋律在奏響
那些流瀉出動聽旋律的指尖
從8月5日集體返校起,室內樂團的同學們就一直保持著每周六天、每天七小時的訓練量以及每天兩首曲子的訓練進度,有些同學甚至在空閑時間加班加點,以求盡快達到指導老師的要求,實現整齊準確的合練效果。
“晚上睡覺一閉眼滿腦子都是音樂”園林學院楊靖這樣形容自己這幾天的狀態,“有點走火入魔,有點像準備樂器考級,卻天天都在更新不同的旋律。”這樣大的訓練強度使得一些同學的下巴和脖子磨出了紅印,一些同學的指尖也感到不適。指尖漸漸地起泡、破皮,繼而覆上一層薄繭。當指導老師要求“多練、放膽練”、“再來一遍”時,同學們忽略了疼痛,心有靈犀、一鼓作氣地用力揉捻出飽滿的音符,靈活變換到不同的把位,自如流瀉出響亮動聽的旋律。
“要是以前我肯定就不練了,但是現在就算疼,也得給它摁緊了”,因為疼痛的指尖被更為強大的信念貫注了力量,撥弦時的鏗鏗作響,運弓時的悠揚婉轉,聽來都那么舒暢。不知不覺間,心情也隨著旋律的反復、速度的加快、音調的抬升而澎湃起來。
那些注視著琴譜和同伴的眼神
佳音出于指尖,那是常年累月練出的技藝;佳音源于心間,便是對團隊、對節目的歸屬感與責任感使然。團員們都覺得“趕上校慶60周年,這個機會真是太難得了”,更是卯足了勁,加緊訓練。
為了共同的目標,很多同學在合練前已經把琴譜看過、唱過、練過很多遍,合練時還會根據自己的情況做上標記。幾天下來,原本流連在譜上、弦上的略顯羞澀的目光,已經追隨著指揮,和同伴交流,顯出一副自信和堅定的神采。
這其中就有幾個特殊的同學,他們是準大一的特長生。他們一入校、一進團就知道,自己的第一次練團、第一次交響樂演出,是為了北林60周年校慶,在感到緊張和壓力之余,也覺得榮幸和自豪。“雖然是集體表演,但是每個人都要很精”,“大提琴妹妹”連佑敏收起一貫可愛的笑容,認真地說:“雖然暑假變短了,而且很熱,但是每天這樣練,又要練個人又要練配合,技術一定會有提高的。”
天天在一起排練的經歷讓新生們更好地適應新環境,也讓團員間培養出了戰友般的情誼。排練時,老團員負責將新人的聲音帶出來;間歇時,她們會給出建議或示范;轉戰田家炳時,總有人主動幫忙一起把大提琴和貝司拎上拎下;吃飯時,吐吐苦水打打趣,一時間盡是年輕的笑眼。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么審視琴譜的眼神、注視同伴的眼神,大概就是專注音樂品質、團內默契漸入佳境的默默流露吧。
那支舞動著激情與神奇的指揮棒
為了讓室內樂團的同學們得到更專業的指導,學校請來了有多年樂團指導經驗的許老師。提起這位“大塊頭”,同學們贊不絕口:“很幽默”、“富有激情”、“很認真、很敬業”,最傳神的一句形容是:“指揮棒在他手里顯得纖弱卻又神奇”。的確,那銀色小棒時而在架子上敲出細碎節奏,時而在空中劃出起伏弧線,時而高高舉起,時而利落一撇,加上老師大幅度的肢體語言和口頭提示,總能成功將同學們的情緒帶動起來。每練一首曲子,同學們的身體總會跟著旋律輕晃,仿佛感受到老師說的“屋子里充滿了吉普賽的浪漫”。
他表示,“練團的過程周而復始,會有火花,但更多時候還是挺枯燥的”,因此他在訓練時會即興講些故事軼聞來調節氣氛,幫助同學們理解曲子內涵,然后繼續打起精神投入訓練。看著他講圓舞曲時略顯笨拙的舞步,大家開懷地笑了。當他校正曲譜,說起自己前一晚查資料核對曲譜,直到凌晨三點,團員們不約而同地為他鼓掌。
對于北林室內樂團,許老師說他剛剛上手也在磨合期,但是同學們“積極向上的狀態非常好”,而且“練得勤、上手快、人心齊,這使得配合度很高,不管是和我還是在你們同學之間”。作為一個樂團,“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這是最重要的,也會是北林室內樂團最大的優勢。(A15)
更多有關"同學們,時而,樂團,室內,指尖"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北京林業大學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