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軍醫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攜手加強醫學研究轉化合作——為科研和臨床架座“橋”
第二軍醫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攜手加強醫學研究轉化合作—— 為科研和臨床架座“橋”
凌 剛 本報特約記者 肖 鑫
2012年08月15日01:01 來源:解放軍報第二版頭條
有一個成果令人欣喜:從2007年起,國際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中國論文數量僅次于美國,目前已與美國持平。
有一項調查令人擔憂:我國醫藥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8%,在新藥、新器材研發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不斷拉大。
有效推進醫學技術及其成果的轉化成為近年來有識之士關注的話題。今夏,中國科學院與第二軍醫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掛牌儀式隆重舉行,為第二軍醫大學在轉化醫學研究領域掀開了新篇章。
一次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合作
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合作經歷,從初步溝通到簽署全面合作協議,滿打滿算不過9天!
去年6月15日,吳孟超應邀赴中國科學院作事跡報告。會議間隙,雙方做了一次短暫的交流與探討,主要話題就是轉化醫學。
當晚,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便收到中國科學院關于同第二軍醫大學開展轉化醫學合作的信函。次日早上,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與二醫大進行了溝通。
6月24日,中科院領導來到第二軍醫大學,雙方簽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協議。
這是一次強強合作:中科院擁有雄厚的基礎科研實力,而二醫大擁有出色的臨床研究和資源優勢,3所附屬醫院均為三級甲等醫院,兩強優勢互補。最重要的是,雙方對轉化醫學的理念和實施方法不謀而合。
盡管轉化醫學是個新概念,但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吳孟超就一直在做這項工作,他的實踐是二醫大在轉化醫學道路上較早的探索,催生了系列轉化醫學成果的誕生,也催生了此次中國科學院與二醫大的全面合作。
“加強轉化醫學研究刻不容緩。以臨床研究支撐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反哺臨床研究,是順應醫學科技發展趨勢的主動作為。”第二軍醫大學政委陳錦華這樣告訴記者。
強強聯手打造“鐵拳頭”
有人形象地把醫學研究者和臨床醫生的合作稱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如同魚遇到了水。
轉化醫學研究強調臨床醫生與基礎研究者進行積極互動,要求在科技理念與科技管理手段上進行創新。二醫大人積極進行頂層設計,接連走出幾步好棋:
建設了多個轉化醫學中心,以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為龍頭,整合校內外資源,推進學校基礎部與附屬醫院的合作,促成學校與其他單位及企業的合作,強化和推動基礎與臨床相結合。
組建了轉化醫學創新團隊,以領軍人才、創新團隊為依托,推進醫教研一體化運行體制和模式,全方位推進轉化醫學研究,構建了以王紅陽院士領銜的“炎癥與腫瘤”研究團隊、廖萬清院士領銜的“抗真菌藥”研究團隊等多個團隊。
二醫大和中科院成立的轉化醫學研究院就是一個科研實體,下設3個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和1個關鍵技術平臺,各中心結合醫療與學科特色分別側重1-2個研究重點予以建設,關鍵技術平臺負責轉化醫學實驗設計、管理、分析與監測。
轉化醫學研究前景看好
這是二醫大開展轉化醫學研究的一個典型案例。
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肝膽腫瘤科主任醫師程樹群教授在臨床中發現,治療原發性肝癌療效差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不少患者首診時已發生門靜脈轉移而形成門靜脈癌栓,導致手術切除率低,術后轉移復發率很高。研究其發生機制及防治策略是當務之急。
作為分子腫瘤學專家的劉善榮教授,是“同濟—長海轉化醫學聯合研究中心”負責人之一。他與程樹群教授聯手攻關,并聯合其他領域專家,提出了門靜脈癌栓發生的新理論,對臨床肝癌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基礎研究與臨床需求緊密結合,促進了技術和成果轉化。為提高泌尿系統結石的碎石成功率,第二軍醫大學校長孫穎浩教授在臨床實踐中研制了螺旋形雙“J”管,并首創了尿道鏡下治療尿道球部損傷的“尿道會師”術,得到國際泌尿外科權威專家的高度評價。
截至目前,該校研制了治療重度類風濕性關節炎、重度牛皮癬和強直性脊柱炎特效藥等國家一、二類新藥40多個,率先開展了以血管介入治療為代表的30多項新技術,研發了以全球第二例人工心臟瓣膜為代表的30余種醫療器械。二醫大用實踐證明,轉化醫學研究方興未艾,前景看好!
更多有關"轉化,醫學,中國科學院,合作,臨床"的文章請點擊進入第二軍醫大學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