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惠大首部學生主創紀錄片首映
“炎熱的中午,在惠州學院的校門口,各系的師兄師姐搖著彩旗,笑容滿面,一邊幫新生搬行李,一邊介紹學校的風景……”大屏幕上演著一幕幕熟悉的畫面,學生們都在開心地鼓掌。
3月22日晚,由惠州學院大四學生袁小柒、鐘玉城導演的紀錄片《2012我們在惠大》在圖書館報告廳舉行首映,這是該校第一部學生主創的紀錄片,因此首映吸引眾多的師生和媒體朋友。
《2012我們在惠大》以大一新生為主題,分為4個部分,包括接待新生,主題班會,社團招新,大一軍訓,其間每個部分穿插各級學生對戀愛觀、幸福觀的看法。播放過程中,笑料不斷,溫情不斷,不乏掌聲和笑聲。
觀眾小王算是片中的“演員”之一,她害羞地告訴記者:“在微博的預告片看到有自己的畫面,就被同學拉來了。自己有點不好意思,不過自己的新生記憶能被記錄下來,真的很開心。”
“不請自來”的觀眾之一,惠州電視臺《東江夜話》的制片人沈楨在看完之后贊賞說:“我很佩服你們的堅持,片子的畫面、音樂、配音挺到位,加油!”
幕后故事
缺錢:創作人自掏腰包
首映后,主創人之一鐘玉城說,“8個月對于一生來說,可能不算什么,但對于大四來說,就是全部了。我希望給生活了4年的大學留下一些會呼吸的記憶,我們選擇了最能重現真實畫面,真實原貌的紀實片。它不能設計,不能不拍,不能N G,這部凝結我們心血和夢想的紀實片,獻給曾今、正在、即將在惠大的你們。”
袁小柒和鐘玉城分別是惠州學院09級音樂系和經管系的學生,在專業之外,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愛好———“記錄”,用視頻的方式將身邊的點滴、內心的想法記錄下來。
2012級學生開學前三天,袁小柒想到“何不把新生入學作為素材,拍成一部紀錄片呢?”于是他找來鐘玉城,兩人一拍即合,用了兩天時間,組成了一個小團隊。“我們沒有資金,沒有器材,沒有人力,第一天拍攝時的16個人團隊,到第二天就各自離去,僅剩我們兩人苦苦支撐。”袁小柒說。
在沒有外聯部門的資助下,他們只好自“掏”腰包,鐘玉城調侃自己說:“夢想會讓你心甘情愿地掏腰包。”沒有器材,開始前2天就是租賃,一個三角架和一個搖臂,每天1000元的租金不是一個小數目,而且每天扛著笨重的搖臂,也實在撐不住。于是他們一連走訪了好多家影視公司借D V,均遭到閉門羹。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堅持把新生入學的點點滴滴記錄了下來,熱情不減。后來是自己一位好友慷慨擠出機器的空閑時間,借給他們。鐘玉城說:“每天最開心的,就是帶著D V在學校拍攝,每一個畫面都是我們的眼神。”
艱辛:剪輯兩次功敗垂成
片子的成型遠遠沒有想象中容易,為了盡量做好,兩人前后出了四版,從第一版的60分鐘到第四版的35分鐘,從100多G的素材到最后10多G的成品,背后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更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是,就在第四版紀錄片即將成型的時候,意外發生了,身兼導演的鐘玉城遭到入室盜竊,臺式電腦被搬走了,好不容易買來的單反也被偷了。為了找回被偷的電腦,他們通過警方,微博等各種途徑,甚至懸賞一萬元,希望能夠找回這些素材,但最終還是沒有找回來。于是,他們又自費買了一部配置較好的電腦,繼續他們紀錄片的工作。所幸,新生入學的相關素材在另外一部電腦里得以保存下來。
可是好事多磨。就在紀錄片剪輯工作即將完成,首映消息已經向外發布的時候,主創人員的電腦系統發生了故障,千辛萬苦剪輯出來的片子沒有了,幾個月的辛苦再次付之東流。這次故障對他們來說又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但是箭在弦上,怎么都要把片子剪出來。
原本3個多小時的紀實片,歷經無數次的篩選剪輯,最終成為精華的35分鐘。在首映當天早上10點多,歷經八個月的片子終于成型了。
首映當天晚上,惠州一些媒體人“不請自來”。紀錄片放映時,很多同學流下了或感動,或喜悅的眼淚,現場反應熱烈。這部紀實片得到專業媒體老師的肯定,學校領導也大為贊賞。然而他們對自己的打分卻只有80分。
首映結束后,袁小柒和鐘玉城還希望拍一部關于畢業季的紀錄片。“《2012我們在惠大》那些被刪除的素材,我們也會重新剪輯,把它們制作成不同版本,比如溫情版、搞笑版、勵志版等,到時候也希望大家繼續支持我們!”鐘玉城說。
(采寫:南都記者 蔡雯 實習生 瑞嬋)
(通訊員 妙霖 張穗芳)
來源:南方都市報2013年3月28日HB12
http://epaper.oeeee.com/J/html/2013-03/26/content_1828734.htm
更多有關"紀錄片,惠州,首映,新生,剪輯"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惠州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