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師亦友,共筑城科夢城科名師風采錄之段旻
時間:06-28 來源: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 出處:www.gd-seeyon.com
采訪、撰寫新聞中心劉英韜段旻博士簡介 工學博士,畢業于汕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現任土木工程學院院長助理。在國內土木工程權威期刊中發表了《低矮房屋瞬態內壓的風洞試驗研究》與《下擊暴流風的大氣邊界層風洞模擬研究》等多篇高水平學術論文。主持北投集團教研院教育科學研究課題中《基于新規范的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改革研究》與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建筑結構”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課程教材建設》的課題研究工作。長期從事土木工程專業教學工作,專業知識扎實,對應用型本科結構設計類課程有一定的研究,教學有激情,注重將結構設計理論與實際動手能力進行有機的結合,知識性、趣味性強,深受學生歡迎和好評。 學生宜多動手多實踐 記者:段老師,您覺得自己的教學特點是什么? 段旻:我主要教同學們土木工程專業課。我們的同學,理論知識掌握程度有差異,通過手算得到理論目標的能力有差別,我就根據學生能力、習慣的不同對教學方案進行了改革,通過一些現在企業里的結構設計軟件的應用來強化理論知識,加強實踐,達到學習的目的。 記者:段老師,我們都知道城科院的力學實驗室是您牽頭創辦的,您覺得力學實驗室的建立給城科院的學生帶來哪些好處? 段旻:力學實驗室是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目前非常實用的實驗室,功能包括了大學物理的全部實驗,并且百分百的投入使用,實實在在的給同學們帶來好處。比如說學生可以親身感受到和施工現場一模一樣的混凝土制作過程。據我所知,力學實驗課是到課率最高的課程,這從側面反映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課程應多安排實驗課,側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 從興趣出發,以實踐為主 記者:我們都知道段老師成立了理論力學興趣小組,并且做出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您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興趣小組? 段旻:這個力學興趣小組是我在2011年成立的,成立它和我自己的教書理念有關系,學生學習應該從自身的興趣出發,結合理論知識,通過實踐去學習知識。我通過每周固定時間的輔導,給興趣小組成員講一些主流的應用型軟件,來豐富同學的生活。第一個團隊的研究課題是《調頻質量阻尼器在結構抗風中的應用》。這篇論文最后發表在《東盟博覽》上。而現在興趣小組的工作是讓一些大四的學生參與教改,他們經歷了四年的學習,經歷了很多面試,知道現在的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希望他們來告訴我什么樣的知識是他們需要的。我們根據學生的需要來設定教學方案,安排課程。亦師亦友,共筑城科夢 記者:段老師來我們學校也有些年頭了,您從我們城科這些老教師身上學到了什么? 段旻:我們城科院是一種以老帶新的模式,老前輩很多,給我非常大的幫助,很多老教師會通過聽課等方式對我們的工作做具體指導。另外老教師在課題研究、科研等方面的眼光更遠,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 記者:那您對新來的年輕教師有什么建議? 段旻:在教學中要有一定特色,努力提高教學水平的同時也不能丟掉自己本身的科研工作。目前來看,所有的科研工作都代表了教學的主流,這些科研項目既能帶起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也使教師自身得到提高。教學和科研的結合也能更快地使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變成一所應用型科技大學。 記者:您的很多學生都特別喜歡您,您能不能給我們分享一下和他們相處的心得。 段旻:我和學生的關系可以說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現在的很多學生把校園關系、師生關系想的太復雜了,使原本純潔的師生關系逐漸變成得像一種“社會關系”,我是老師,幫助學生是應該的,我很高興能和他們成為朋友,這種亦師亦友的關系能更好地讓我們去一起完成夢想,也能凈化校園。記者手記 讓學生們更多參與進來。 段旻老師是一位優秀的老師,更是我們的朋友。他從我們學習的角度出發,為學生設定了更加合適的學習計劃。他不斷的整改提綱、設計課程,是為了讓我們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在采訪過程中,段老師說我們的學生對理論知識關注較少。那我們就淡化理論,用實踐去代替,讓同學們從實踐中學到理論知識。雖然我們要多花時間去整改教學方案,但是只要結果是好的,我們就會去做。 最后段老師給我們說到:如果可以我會建議學校在大一的時候就開設一些概論課,告訴學生什么樣的課程是干什么的,就業前景是什么。這樣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就會有一個側重點,這種有目地的學習更高效。
更多有關"學生,土木工程,力學,課程,老師"的文章請點擊進入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更多有關"學生,土木工程,力學,課程,老師"的文章請點擊進入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返回到頂部你應該還會關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