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赴甘肅渭源支教
為積極響應上級團組織關于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的號召,在傳媒學院分團委的指導下,廣編專業(yè)徐凱、季捷、侯宇澄,攝影專業(yè)馬希平和動畫專業(yè)劉野等五名同學圍繞“我的中國夢”這一主題于8月1日至8月12日在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新林小學進行了為期十二天的義務支教活動。
團隊成員7月30日從江蘇省鹽城市出發(fā),于31日下午到達渭源縣新林小學。渭源縣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的發(fā)源地,渭源縣城地勢狹長,處在山谷地帶,是甘肅省的貧困縣。新林小學共有17間校舍,其中教室只有六間,全部為磚瓦所砌成的平房。山區(qū)多雨,房間內(nèi)夏日潮濕陰冷,冬天干燥寒冷,學校硬件條件較差,教室里沒有暖氣,冬天氣溫零下二三十度,取暖只能靠生煤爐子。
8月1日下午,新林小學六個班的132名學生在志愿者的帶領下開始了快樂的暑期學習生活。傳媒學院暑期實踐團隊的五名志愿者針對山區(qū)小學教育在音樂、體育、美術,傳統(tǒng)文化等資源上的不足,結合各自的特長進行了分工:徐凱——教國學并擔任四年級班主任、季捷——教英語并擔任三年級班主任、劉野——教美術并擔任六年級班主任、侯宇澄——教國學并擔任初一年級班主任、馬希平——教音樂。為期十天的課程里,孩子們不僅感受到了學習的歡樂,還學會了幾種簡單幾何體的畫法結構等美術基礎知識,音樂簡譜識唱,還有《友誼地久天長》、《朋友》等十幾首經(jīng)典歌曲。
志愿活動結束了,但十二天的支教并不能完全解決孩子們的需求,他們需要社會上更多人的關注與支持。在志愿者心中最不能忘記的就是孩子們的眼神,透著好奇與期盼。當志愿者走的時候孩子們說要好好學習,將來有出息了一定要走出大山報效祖國。他們還專門用志愿者們教的歌曲和哥哥姐姐們告別。
十二天的支教,傳媒學院社會實踐支教團隊把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各種科學文化知識傳播給了山區(qū)孩子們,同時也加深志愿者們對社會的認識和了解,增強了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覺地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傳媒學院分團委)

志愿者馬希平在教孩子們唱歌

孩子們展示他們的美術課作業(yè)
更多有關"孩子們,志愿者,渭源縣,班主任,支教"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南京藝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 05-26(圖文)赴外漢語教師志愿者交流會
- 05-25我的中國夢——奮斗的青春最美麗——2014年
- 05-24中國白絲帶志愿者網(wǎng)絡首屆年會在北京林業(yè)大
- 05-15知行理論協(xié)會舉辦特色支教活動
- 05-02探訪敬老院 溫暖老人心探訪敬老院 溫暖老人
- 05-02播種希望與未來 農(nóng)村新機制教師于文華學院做
- 04-30經(jīng)管學院志愿者協(xié)會與吉林市高校志愿者開展
- 04-30校青年志愿者祭掃烈士陵園
- 04-21愛心植春樹綠色秀古城
- 04-21金陵學院青年志愿者工作獲團省委2013年度表
- 貴州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歷年錄取分數(shù)線查詢
- 蘇州托普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歷年錄取分數(shù)線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