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記者 我在現場
本網訊 正當惠州學院第二十一屆校運會舉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你是否發現圍繞在運動員身旁的不只是觀眾?還有一群頂著烈日采訪、攝影、攝像進行新聞報道的新聞中心記者。這一天,是第十四個中國記者節。這一天,惠州學院黨委宣傳部下屬的新聞中心記者們活躍在運動場上,他們寫稿、拍照、攝像、播音,用他們的力量為學院師生傳遞學院校運會的最新資訊。記者走在校運會田徑場上,遇到了這幾個校園媒體人,聽他們各自講述自己的記者歷程。
(一) 馬海林服務于校報
個人名片:馬海林
系別:2010級建筑與土木工程系
身份:校報老記者
馬海林捧著一單反相機,認真地對現場的運動氣氛進行定格。而這一次,他拍照時出于個人喜好,馬海林說:“去年這個時候,我也是以一名校報記者來拍照完成我的新聞任務,那時候我和其他記者互相交流、互相學習。”
一開始,他以文字記者的身份面試了校報新聞網組,大一一整年與文字打交道。從不知道如何采寫新聞稿、稿件被刪改得面目全非到獨立完成任務,這是一種辛酸的感受,也是在崗位上實現自己價值的感受。“我的文字功力是在作為文字記者的工作過程中而慢慢提煉的,在寫新聞稿的過程中,必須要字句準確、語言簡練。在這過程中也使我的性格慢慢變得嚴謹起來,做事情認真細致,并且速戰速決。”馬海林如是說。
大二時迫于競選編輯的壓力,他開始接觸攝影。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他請教師兄、通過上網和購買雜志自學,并在擁有自己的相機之后走走拍拍。
“我發現拍照留下的不只是一個畫面而已,相機也不只是紀念往事的工具。”隨著攝影技能的進步,馬逐漸會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攝影作品當中,能說話的不一定只有一張嘴、或者一根筆桿,照片也可以自己說話,便是攝影的樂趣。
今年忙著實習的他,很懷念去年參與校運會報道的日子。“去年校運會上,我領的任務是拍出精彩的運動畫面,針對性地進行構思。由于新聞注重時效性,所以每當拍完一個階段的圖片,我必須馬上趕回宿舍處理、整理圖片。”他認為,如此的奔波,是出于一份記者的責任。一名記者,職責便是“說話”,就是用一種方式將社會當中各種各樣的事件表達給民眾知道,無論是文字還是圖片形式。
馬海林最后總結道,校園記者的責任是雙向的,既要輸出信息,也要接收問題。既有錄入聲音的的麥克風,也有播放資訊的擴音器,這才是一個媒體該有的完整溝通渠道。
(二) 吳智欣為電視臺改革苦思冥想
個人名片:吳智欣
系別:2011級廣播電視新聞學
身份:現任電視臺副臺長
記者見到吳智欣的時候,她剛剛結束采訪,坐在田徑場的草坪上休息,望著比她小的師弟師妹舉著話筒、扛著攝像機完成新聞任務。此刻的她,正在思索著如何改革電視臺的文風,“我和另一個臺長經常討論著如何讓自己的作品顯得更有活力、更創新一點,這么幾年下來電視臺新聞稿的寫作已經形成一種固定形式,我們想過要開始改革。”
談到電視臺,她說曾經有一段時間存在感很低,2012年的金莎特別報道任務讓她喜歡上了當記者。吳智欣一直記得那一天,傍晚6點多接到師姐說要準備兩個采訪金莎的問題,8點到達片場與劇組人員協調之后,完成了50秒的采訪。
對于這一次特殊情況,她對師姐的幫助是非常感謝的。也是那一次采訪,她體會到了當記者的第一線感覺。大二時,她競選了新聞部部長,接觸比較多的新聞稿件和特別報道,這方面對記者的鍛煉非常大。策劃每一期特別報道,她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查資料以及補充學習專業知識。此時,身為副臺長的她,文字統籌這一項基本工作已經進入正軌,而挑戰她的是協調人際關系和調動成員積極性。大三的吳智欣對電視臺這個部門更加上心了,也希望能夠帶著更多的師弟師妹做好學校新聞的報道工作。
今年暑假,她到惠州日報實習了一個月,新學期又在當羊城晚報惠州駐站實習記者。對于記者的理解,她覺得“要膽子大,特別是對于女生來說要更大”。現在,文字培訓、打理電視臺里日常事務等事情忙得她團團轉,打亂了她原先的生活節奏。吳智欣坦言自己不后悔,大一結束的時候選擇繼續留在電視臺,為電視臺繼續付出。
(三) 趙樹熠在廣播臺播出同學們愛聽的節目
個人名片:趙樹熠
系別:2012級廣播電視新聞學
身份:現任廣播臺節目部部長
記者采訪他的時候,他剛結束校運會獲獎名單的宣布工作。站在高高的主席臺,念著手中的稿件,這是他第二次主持校運會的現場播音工作,相比第一次他少了許多緊張。
他負責十檔節目的統籌運行,而他本人負責新聞節目的播音主持,來自山東的趙樹熠的普通話說得標準。可他一開始播音時找不到節目感,照著稿子念、語速快等問題,無法與聽眾產生互動。慢慢的,在師兄師姐的指導下,他找到了節目感,他秉持著廣播臺的宗旨“分享好聲音、傳遞正能量”,盡力找聽眾感興趣的新聞稿,也為聽眾熬夜寫文學、電影、音樂等稿件。在一年多的學習之后,他積淀了播音主持的節目感,文筆和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鍛煉。
趙樹熠本身負責的是新聞節目的播音工作,為了尋找學生感興趣的選題,他每天都要瀏覽各大新聞網,他說:“大學生關注時事,這要求我不能忽視國內外重大新聞,不能只依據自己的個人喜好去選擇要播出的新聞。其次,我也要在校園里搜集學生活動新聞,根據時效性來選擇選題,這會讓他們覺得廣播臺是一個關注他們的平臺。”
對于記者行業,他說記者是良心事業,記者必須傾聽民間的心聲,不能說假話。呆在廣播臺一年多的時間里,趙樹熠對記者說:“我可以說自己做到問心無愧了。”
(四) 旋冬蕾帶著外宣組的師妹感受采訪氣氛
個人名片:旋冬蕾
系別:2011級廣播電視新聞學
身份:現任外宣組組長
記者在田徑場上看到旋冬蕾時,她正帶著外宣組的師妹臨場觀摩其他小組的采訪技巧,為接下來師弟師妹的采訪寫稿進行預熱。她每天的工作就是通過各種渠道獲取學院最新資訊,報題寫稿供稿給南方都市報、惠州日報等多家媒體。從一名由師姐帶著采訪的小記者到一名獨立安排任務的組長,旋說她的收獲是滿當當的。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她負責的《數學建模賽 賽完像“出獄”》這一篇關于惠州學院數學建模大賽取佳績的新聞報道。采訪前,她不明白什么是數學建模,通過上網查資料、請教師兄師姐對數學建模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這一篇報道也是將惠州學院數學建模的優秀成績匯報給其他地區、高校,讓外面的人認識了我們的數學建模大賽,其次還有許多采訪寫稿比如惠州學院交響樂團、愛心包裹等都讓惠州學院的形象獲得社會上的人的認可。”外宣組,擔負著學院形象宣傳、工作建設匯報的重大責任,在旋冬蕾身上得到了體現。
“記者是什么呢?記者就是跑腿的!”這是旋冬蕾對記者的定義。
大一暑假的時候,她在南都實習了一個月。那段時間又累又曬,每次接到記者老師的信息,她就得從宿舍收拾好筆和本子、搭公車、趕現場、采訪、寫稿……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稿件登在南都報紙上,能夠讓自己的父母看到,她突然覺得記者是一門神圣的職業。旋冬蕾說她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本中學不到的東西,漸漸的朋友圈也擴大,也能更好地和他人交流。
“有一次采寫學校的廣電DV展的師兄師姐時,師妹把受訪者名字寫錯了,我改稿時沒有核對信息。從那一次開始。我意識到記者必須對自己的受訪者負責任,也就是做民眾的傳聲筒。”旋冬蕾對記者說出自己的感受。
有人說,記者是國家航船上的瞭望哨。作為一所傳授高等知識教育、傳播文化的大學校園,校園媒體記者肩上的責任是重大的。他們跑在新聞的第一線,他們通宵寫稿,他們調動自己的眼睛、耳朵、心還原新聞現場,傳遞校園資訊,傳遞當代大學生的青春正能量,這就是行走在我們校園中的記者團隊。




(記者 吳耿純/文 王澍 詹曉波/圖)
更多有關"記者,自己的,惠州,采訪,這一"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惠州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