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報》:破解能源危機關鍵何在——專家:材料科學的作用不可小覷
2013年12月4日《上海科技報》B2版報道了在上海電力學院召開的2013能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會議。文章以《破解能源危機關鍵何在》為主題,內容如下:
過去,談起能源危機,很多人自然而然想到要用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等替代傳統的燃煤和石油能源。談到環境問題,想到的會是節能減排,降低PM2.5顆粒帶來的危害。事實上,很多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的背后是新材料的缺乏,導致關鍵技術難以突破。
近日,“2013能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會議”在上海電力學院召開。會議上,來自20多個國家的學者們就能源和環境方面的科研成果進行了交流,而他們討論的主要方向集中在了新材料的研發上。上海電力學院院長李和興教授在采訪中表示,其實我們經常有一種錯覺,認為能源短缺,就尋找可替代的新能源;認為二氧化碳是環境問題的根本要素,就控制碳排放。但是人們不知道的是:在太陽能硅基材料的制備中也是污染嚴重,而利用新興納米結構光催化材料對降解廢水和污染物治理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能源、環境和材料是可持續發展領域中三個無法割裂的要素。
電動汽車之難 難在儲能材料開發
現在各國科學家都在研發儲能電池,其根本原因在于希望攻克電池一次運行充電時間長和運行距離短的難題,這是電動汽車研發和銷售裹足不前的關鍵所在。而儲能新材料的制備和選用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
近年來,上海電力學院教授徐群杰領銜的科研團隊在儲能材料的研發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通過改進的技術,制備得到了富鋰的三元鋰離子電池材料,其電池容量要比目前市場上同類電池高出一倍以上,為今后電動汽車的儲能技術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技術在此次學術會議上得到了廣泛關注。在徐群杰看來,新材料功能化研究比單純的制備更有意義,很多新材料的開發已經深入到了納米結構的設計中,這是非常有挑戰的工作。
復旦大學趙東元院士科研團隊對儲能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光伏電池的光電轉化領域,希望能利用碳納米新型材料解決太陽能儲能并網的問題,使得太陽能使用效率大大提升。對于電動汽車的發展,他也有自己的見解。他說,電動汽車的普及是不可抵擋的社會發展趨勢,可以大大促進節能減排。在湖北已經有磷酸鐵鋁電動汽車達到了一次充電跑200公里的使用效果,但是用在公共汽車上卻遭遇失敗的命運,車輛的停止和啟動使得一次充電奔跑的距離僅能達到70公里,而如果能夠在儲能電池以外,有一套輔助能量回收系統配合,將車輛剎車的能量加以回收,那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這需要幾個科研團隊的集成創新。
傳統能源之惑 需用新材料提高效率
傳統能源真的會被完全替代么?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石油雖然越來越緊缺,但是國內很多化工制品依舊離不開石油。經過多年的開采后,現在油田中出產的石油質量已經遠不如前,而高效地提煉和使用品質較差的原油就成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趙東元院士的科研團隊就是利用了介孔碳材料承載相關的催化劑,解決了提煉難題,為中國的化工事業做出了貢獻。
在趙東元看來,同樣的問題還存在于頁巖氣、可燃冰、天然氣等能源的開采和使用上。如何開發新材料,使得這些能源能夠得到經濟有效的開采,是中國科學界日后需要攻關的科學難題。此外,還有核能,中國核電的發展阻力在于不能自主生產核原料,近年來美國已經開發出新材料,能在海水中提煉放射性元素,制備價格昂貴的核原料。如果中國科學家也能夠開發出類似的新材料和新技術,那么對于中國能源事業和環境保護的貢獻將是非常巨大的。
地球上的能源無處不在,關鍵是人類是否能夠通過努力獲得一把把神奇的鑰匙(新材料),探索出一項項新技術去輕松地使用它們。
宣傳部 供稿
更多有關"能源,新材料,材料,儲能,制備"的文章請點擊進入上海電力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