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獻君院長談個性化教育中的“空間”
2014年1月7日上午,學校舉行學部年終考核大會,會議由劉太林常務副院長主持,全體學院領導和職能部門負責人出席會議。
各學部負責同志匯報了2013年工作目標完成情況,工作中創新的亮點,存在的問題,以及2014年工作的設想。最后,劉獻君院長發表了講話,他充分肯定了各學部的工作,提出了今后工作中要進一步加強、改進的問題,并著重談了個性化教育中“空間”創設。他說:
在個性化教育中,我們提出要抓住“潛能、立志、空間”三個關鍵點。前幾年,我們在發掘學生優勢潛能、開展立志教育方面進行了比較多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較好的進展。在“空間”方面,也進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探索不多。2014年,我們要在繼續深化“潛能、立志”探索的同時,開展對空間的探索。這里,我說說自己的一些認識。
一、既要重視物質空間,更要重視精神空間。
一般而言,空間是指物質實體之外的部分。具體事物只有在一定的空間里才能存在。人只有在一定的空間中才能生存、發展。對空間的劃分方式有多種,如一般空間與具體空間;地理空間、生物空間、思想空間;信息空間、網絡空間、思想空間;多維空間(四維、十一維);六度空間;虛擬空間,等等。在個性化教育中,我更愿將空間劃分為物質空間、精神空間。
在物質空間方面,我們已經進行了一定探索,如建設圖書館、工程實訓中心、實驗室,為學生提供學習的物質空間;創建創新工作室,多種社團,為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發展創新能力提供物質空間;與企業等建立合作關系,將企業引進學校,在校外建立實踐基地,為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專業實踐提供物質空間;調整課程結構,開設個性化課程,量身定做個性化課表,為學生提供個性發展的空間,等等。在這一方面,我們還要不斷加強,在完善現有好的經驗的同時,創造新的做法、經驗。
但是,在精神空間方面,我們還認識不夠,重視不夠。教學,就是要開創一個實踐真正共同體的空間,即提供學生與老師、學習對象對話的空間,學生思考、討論的空間。在以往的教學中,大家回顧一下,老師們認真負責,力求以自己的知識占據、擠滿學生的學習空間,生怕少講了,對不起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頭腦被教師所講內容塞滿了,學習根本沒有發生。教師講課要給學生留下空間,這種空間是思想空間,屬于精神空間。精神空間的創設,還涉及很多方面,例如通過制度的調整與創新,給學生創設獨處的空間,自由思考的空間,培養興趣,發展個性的空間,等等,需要我們深入去探索。
二、在對立統一中創設空間
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中生長、生存、發展的。空間中創設,也一定要在悖論中,對立統一中加以把握。
1.既要有界限,又必須是開放的。
沒有界限的空間不是空間,是無序的空曠。但有界限不等于封閉,不等于不與外界交流、交往,不等于空間固定不變。以牧羊犬為例,牧羊犬的職責有四個方面:劃定羊群吃草的范圍(空間);把失去的羊找回來;阻攔進入羊群的掠奪者(如狼、虎);當草吃完了,轉移到新的空間。教學中的空間,也大體如此。
2.既要令人愉快又要有緊張的氣氛。
在學生學習空間中,師生要平等、互愛,學生有休息、思考的空間,令人心情愉快。但在學習中,進入思考、研究之后,又必須全神貫注,全力以赴,具有緊張的氣氛。
3.鼓勵個人表達意見,也積極吸收團體的意見。
在學習空間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于表達自己的意見,不為老師、同學的意見所左右,又要善于傾聽老師同學的意見,并進行對照、分析,從而堅持自己的正確意見,放棄自己的錯誤意見,不斷走向真理。
4.具體和抽象的統一。
具體與抽象、具體事物與一般概念是緊密相聯的。教學往往從具體出發,達到抽象,如從一粒沙來認識世界,從一棵樹來認識森林,從身邊的事來認識世界。一部文學巨著,總會有精彩段落;一段歷史總會有重大事件;一種哲學總會有中心思想,教學中抓住“段落”、“重大事件”、“中心思想”,給學生留有空間,通過自己的思考去達到抽象。
在個性化教育中,創設空間是十分重要,極其復雜的,我自己思考還很不夠。在這里談談,主要是引發大家共同思考、共同創造。
更多有關"空間,自己的,學生,創設,物質"的文章請點擊進入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