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雷鋒】校園師生熱談惠州“活雷鋒”趙喜昌
本網訊 雷鋒月里的3月6日,惠州市學習東江“活雷鋒”趙喜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雷鋒活動常態化”研討會在惠州學院行政樓召開。會議由惠州學院趙日興副書記主持。學院宣傳部、團委負責人,各系黨總支書記和輔導員等也參加了會議。
會議先播放了東江“活雷鋒”——趙喜昌的宣傳短片,年近花甲的趙喜昌老人是惠州市志愿救撈隊的隊長。六年來,趙喜昌和他的隊友們堅持義務下水救人,打撈溺水尸體,不計任何報酬,還主動與公安局110簽訂生死協議,哪兒有落水警訊就第一時間往那兒跑,危險后果自行承擔。退役趙喜昌忍受著腰部5級傷殘的疼痛,憑著一腔與人行善的熱情和過硬的水上本領救死扶傷,打撈尸體160多具,挽救30多條條寶貴的生命,不愧為雷鋒團里走出的“雷鋒哥”。趙喜昌老人義務幫助他人的感人事跡讓在場師生無不動容。
隨后,惠州市宣傳部副部長、文明城市工作局韓維斌局長向師生介紹了簡要介紹了趙喜昌的感人事跡,呼吁師生和廣大市民向“活雷鋒”趙喜昌學習,發揚雷鋒精神,樂善好施。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和學生代表分別進行了主題發言。
雷鋒精神內涵需要時代解讀
趙日興說,“現今社會風氣急需正氣匡扶,正義亦不可缺失,這些為時代所需的精神風氣都能從雷鋒精神中挖掘出來。雷鋒精神中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境界,助人為樂、奉獻社會的高尚品質,干一行愛一行的敬業精神,艱苦專研的螺絲釘精神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里都有所包含。在當今時代,雷鋒精神的發揚與傳承,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
思政部教師陳應成說到,“長期以來學雷鋒就像一陣風,其癥結在于學雷鋒的觀點和方法已經陳舊落后,更多的是形式主義,對雷鋒精神內涵缺乏時代的解讀,整個社會對缺乏良好的輿論環境。對癥下藥,就要將雷鋒精神內涵的統一性和外延的多樣性相結合,樹立典型與群眾參與相結合,定期和日常的宣傳相結合以及揭露丑惡和弘揚正氣相結合。”
“道德真的滑坡了嗎?我不贊成,沒有道德標準的高度如何界定滑坡?趙喜昌感人事跡就需要我們學習模范人物,做好事、作好人、守法紀、敬職責。”政法系黨總支書記安貞元如是說。
思政部段皎琳老師認為,隨著兩岸交流的不斷深入,有很多臺灣人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他們也被雷鋒精神所感召,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也在不斷的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學雷鋒,從承擔責任做好本職工作開始
政法系楊倩老師談到“雷鋒精神也有層次之分,責任感是基礎,無私奉獻是最高層次。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能達到雷鋒那樣的高度,推動雷鋒活動常態化,就要把先進性和廣泛性相結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作為教師就是要成為噓聲成長的引路人。”
“成為一個好人之前,先要成為一個稱職的人。遵紀守法,職業上不給人麻煩,家庭中扮演好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的角色,社會中講公德,這些也是雷鋒精神的體現,雷鋒離我們并不遙遠。”政法系張菊梅老師說。
思政部郭平興認為,雷鋒精神在當代的闡釋方式有很多,其最大的境界就是奉獻。作為高校教師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也是學習雷鋒精神的一種表現。
旅游系黨總支書記金偉則說到,從心理學角度看,生命的動力來自愛與被愛,趙喜昌老人這種燃燒自己、溫暖別人的善舉就是大愛的表現。趙喜昌在做“下游救災”好事的同時,我們也應思考如何做好“上游水土保持”的工作,防患于未然?學習趙喜昌同志的光輝事跡,就要向全社會釋放信號,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應該承擔自身的教育責任,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教育不可偏廢。

完善法制 護航民眾善行義舉
“趙喜昌雷鋒班精神內化為個人品質,他的動人事跡,讓我感動、自豪,有一種激發道德之心的效仿沖動。希望全社會開展好人好事宣講活動,在制度層面建立長效機制,保護好人”政法系單丹丹老師說。
思政部黃金魁老師認為,要對好人好事實行激勵資助機制,對有損好人好事的負面行為進行制裁,同時要對好人好事給予適當的資助,才能促進友善風氣發揚下去。
思政部洪小兵認為,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和內在化,既要用善行待善舉,也要完善法律制度,前者是推進學雷鋒活動常態化的倫理基礎,后者是維護行善者的權益、推進學雷鋒活動常態化的關鍵。
學生代表吳云芳、鐘煜峰、吳丹青都認為,要把志愿服務打造成大學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核心載體,充分發揮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只有這樣才能使青年大學生更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據悉,學院宣傳部、組織部、團委還將聯合舉辦“雷鋒精神大講堂”,邀請沈陽軍區雷鋒宣講團成員和趙喜昌到惠州學院宣講雷鋒精神,號召全院師生以實際行動來踐行奉獻精神、服務精神,為文明校園作出應有的貢獻。

(吳少琴 鐘飛霞 黃冉婷/文 李烈鵬 林澤佳/圖)
更多有關"雷鋒精神,學雷鋒,相結合,好人好事,常態"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惠州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