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時報】惠州學院師生代表熱議趙喜昌:“應出臺法律保障行善者權益”
東江時報訊 “趙喜昌的事跡激發出了我的道德之心,可能也會激發大家的道德之心,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我建議建立對好人好事的激勵、資助機制。”“立足于個人的微小力量,我們可以這樣做……”昨日下午,由市文明局、惠州學院主辦的學習東江“活雷鋒”趙喜昌——— 惠州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研討會在惠州學院舉行,來自惠州學院的13名師生代表踴躍進行了主題發言。
會上,趙喜昌的事跡宣傳視頻短片讓與會人員深受觸動。“看了趙喜昌的事跡我很受感動,而且有效仿的沖動,趙喜昌的事跡激發出了我的道德之心,可能也會激發大家的道德之心,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惠州學院政治法律系博士、講師單丹丹說。惠州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博士、講師黃金魁則認為,很多報道強調趙喜昌“無償救撈”,這個不應過于強調,“我們的社會、政府、財團應該對他們實行必要的獎勵資助,鼓勵他們獲得適當報酬,才能讓他們更好地堅持下去。”惠州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博士、講師洪小兵進一步提出,我國應根據實際出臺法律或條例保障行善者的權益。
師生代表還結合自身情況,暢談如何立足于個人的微小力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局局長韓維斌補充介紹了趙喜昌的情況。他說,新時期背景下,惠州準備迎接全國文明城市復檢,奪得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需要更多趙喜昌這樣的人。
據悉,這是惠州市系列學雷鋒活動的一項。為進一步掀起“學雷鋒在行動”熱潮,深入開展“共筑中國夢、當好建設者、同鑄文明城”活動,迎接2014年全國文明城市復檢,3月9日至13日,市委宣傳部、惠州軍分區政治部、市文明辦、市文明局、東江時報社、今日惠州網、惠州文明網將邀請沈陽軍區雷鋒團“雷鋒精神大講堂”宣講團來惠,開展雷鋒團“雷鋒精神大講堂”惠州巡回宣講活動。

精彩觀點
給做好事的人適當獎勵
惠州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博士、講師黃金魁:看了趙喜昌的事跡,我感受到他對他人的大愛之善,同時我又想到現在社會上對“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爭議。我認為,一方面要建立對好人好事的激勵資助機制,讓制度為學雷鋒活動常態化保駕護航。比如趙喜昌,很多報道強調他“無償救撈”,個人覺得這個點不應過于強調,我們的社會、政府、財團應該對他們實行必要的獎勵、資助,鼓勵他們獲得適當報酬,不要以為這樣做高尚就“打了折”,事實上有所資助才能讓他們更好地堅持下去。另一方面,現在社會上很多關于做好事的爭議都是有原因的,和負面的判例和悲情事實有關,個人認為應對這些造成負面判例的相關人員追究責任。

下游“抗洪救災”還需上游“水土保持”
惠州學院旅游系黨總支書記、副教授金偉:我認為趙喜昌的事跡不是偶然的,他被稱為 “活雷鋒”,和他在雷鋒團的成長環境密不可分。他的行為反映了自覺、自愿、不求回報的利他主義,體現了珍愛生命、敬畏生命的可貴品格。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被趙喜昌救上來的人們,是什么樣的情況讓他們放棄生命?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每個人活下去的真正動力來自愛與被愛。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對孩子、學生的教育責任非常重,趙喜昌們無論救多少人都像是在下游“抗洪救災”,那么,誰在上游進行“水土保持”?這就需要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發力。作為老師,我們應盡可能去關心、尊重、引導學生,發掘、守護人性的光芒。

從細微處盡自己的一份力
惠州學院政治法律系博士、講師張菊梅:我認為雷鋒精神在新的時代應該有新的內涵。很多人質疑當今社會是否道德滑坡,我認為“道德滑坡”和社會變革有很大關系,市場經濟強調競爭,有了差異化才能激勵前進,人們的收入會有差距,到了一定程度后會造成個人心理失衡,然后導致社會行為失衡,給人感覺“道德滑坡”。在這樣的背景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非常有必要。
立足于個人的微小力量,責任感非常重要。每個人要做好本職工作,比如作為老師,首先要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對得起學生;在職業上盡量自主完成,不給別人添麻煩。在家庭中也要做好本職工作,盡好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的責任。從“大社會”來說,“大社會”強調公民的公德,比如節約用水力行環保、按規定停車方便他人等,從細微處盡自己的一份力。

把雷鋒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惠州學院電子科學系2011級學生鐘煜峰:趙喜昌有一個夢想:在全國各地成立水上救撈機構。我也有一個夢想:在不久的將來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黨員、學生干部能在生活中起先鋒模范作用,把雷鋒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讓學雷鋒活動常態化。
趙喜昌的人生道路是無可替代的,他彰顯了一種時代需要的精神——— 奉獻。也許,我幾個月后會退出學生會的舞臺,但我始終不會忘記我所堅持的。我會始終以一名黨員、學生干部的標準要求自己,用實際行動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努力。

讓群眾看到雷鋒精神人人可學
惠州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博士、講師陳應成:多年來都開展學雷鋒活動,但是出現了學雷鋒“三月來四月走”的現象。癥結何在?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學雷鋒的觀念落后,大量形式化的學雷鋒活動在“學雷鋒紀念日”這天“一窩蜂”式集中展開,挫傷了群眾學習雷鋒的積極性;對雷鋒精神的內涵缺乏時代的解讀;學雷鋒活動方式、方法簡單陳舊;學雷鋒缺乏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和宣傳熱情。
如何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我有以下建議:把雷鋒精神與時代需要結合,進行創造性地學習;樹立典型和群眾參與相結合,讓群眾看到雷鋒精神人人可學,人人能學;把定期宣傳與日常宣傳結合起來,淡化丑惡現象,濃墨典型人物宣傳,為社會主義道德的發展注入正能量。

學雷鋒要從責任感開始
惠州學院政治法律系思政教研室主任、講師楊倩:雷鋒精神的內涵很豐富,我認為最基礎的是責任感,在雷鋒精神里最高境界就是無私奉獻。以責任感來說,我從事教學工作20年,學雷鋒的話就要從責任感開始,做一個好老師,做學生的領路人。有些同事說當老師很好,上完課就走人很輕松。隨著教學經歷越來越豐富,我覺得做好老師很難,因為我們要做學生的領路人。有人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作為老師應承擔責任感,從自己做起。
現在學雷鋒活動往往是運動式的,如何常態化?在學生群體中如何推進學雷鋒活動?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很多學生缺乏責任感,如果對他們進行雷鋒精神的教育,讓他們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負責任,他們的精神自然會上升一個層次。

好人比比皆是不存在道德滑坡
惠州學院政治法律系書記、教授安貞元:目前全國人民都在熱議道德,現在是開放的社會,很多人的個人行為都在互聯網上公布,給人的感覺是到處有違法亂紀、不道德的現象,有人說現在道德正在滑坡。從邏輯上講,假如“道德滑坡”,一定有滑坡的起點,但是這個起點在哪里?說不清楚,這樣看來所謂的“道德滑坡”是站不住腳的。雖然現在有很多違反道德的現象存在,但是像趙喜昌一樣的好人比比皆是,所以我不贊成“道德滑坡”。
趙喜昌是當代的活雷鋒,現在非常需要向趙喜昌這樣的模范人物學習。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在工作崗位上做稱職的人,在工作之外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向趙喜昌學習做好人,幫助別人,樂善好施。

在日常生活中吸取正能量
惠州學院政治法律系博士、講師郭平興:從趙喜昌的行為中,我看到了一種大愛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作為年輕一代的教師,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學習雷鋒精神。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吸取正能量,社會輿論有正面內容也有負面內容,我們要摒棄負能量,大大吸收社會上的正能量;二是心懷善意去面對生活,比如說做好本職工作,去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等;當然最為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把趙喜昌的精神帶到日常生活中,作為日常生活的精神指引,增強社會責任感,多做善事。

要用善行對待善舉
惠州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博士、講師洪小兵:如何保護好活雷鋒的善舉,我認為首先要用善行對待善舉。很多事件說明當善行無法得到善意的評價甚至待以惡行時,激發人們行善的欲望將戛然而止,社會的冷漠情緒將持久延續和強化。就如當我聽到趙喜昌說,有時候他想跟別人握手或是拍他人肩膀時都會被人嫌棄,我心里真的很難過。實際上我們對于善舉應有正面的評價。這樣才會促進社會關系和諧。其次,我認為完善法律制度是保護善舉的關鍵。如美國加州的《好心人免責條例》能保障行善者免受法律的控告。我國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法律以保障行善者的權益勢在必行。

趙喜昌是青年大學生學習榜樣
惠州學院經濟管理系2011級學生、青年志愿者協會會長吳云芳:趙喜昌叔叔的事跡正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代表,也是我們青年大學生學習的榜樣。
作為一名大學生志愿者,我曾參與到由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組織的“大學生志愿者暑假‘三下鄉’活動”、“青年志愿者社區服務活動”等。我認為,志愿服務是大學生踐行和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大學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把關懷帶給社會,同時也傳遞了愛心,傳播了文明。我希望把志愿服務打造成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載體,只有充分發揮志愿服務在促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方面的育人功能,才能使大學生更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應該有人挖掘報道“活雷鋒”
惠州學院中文系2011級學生、院團委宣傳部副部長吳丹青:我不是惠州本地人,但通過看《東江時報》對趙喜昌叔叔的系列報道,我可以想象出趙叔叔是一個親切、時刻充滿著正能量的人。
俗話說,“學雷鋒,不留名”,我認為學雷鋒可以不留名,但是應該有專人去挖掘、報道、宣傳他們所做的好事。這也正是我們院團委宣傳部往后工作的重點方向,在惠州學院也有許多“小活雷鋒”,他們雖然只是學生,力量或許微薄,但他們也會力所能及地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他們的心是真誠和無私的。

建立長效機制保護善人善舉
惠州學院政治法律系博士、講師單丹丹:趙喜昌的事跡激發出了我的道德之心,可能也會激發大家的道德之心,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我認為,當前政府應該建立、完善制度,護航民眾的善行義舉。首先,應該在全社會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引導人們講道德、遵道德、守道德,形成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的學雷鋒氛圍。其次,在具體的制度層面,建立長效機制,保護善人善舉,不要讓好人流血又流淚。第三,要將道德建設落實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落實到公民公約、學生守則當中。

本組文字 《東江時報》記者林奶花 范文燕 曾酉璇
本組圖片 《東江時報》記者楊建業 攝
統籌 《東江時報》記者林奶花
來源:《東江時報》2014年3月7日A10-11版
http://e.hznews.com/paper/djsb/20140307/A1011/1/
更多有關"惠州,學雷鋒,東江,道德,學院"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惠州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