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學院本科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紀實之五
開展多層次教研活動 有效增強課程建設內涵
設計學院堅持開展深入持久的多種形式的科研活動,以具有極高學理意義的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以對具體問題及前沿性問題的研討與探索,以廣泛的中外教學交流、展覽、論壇等方面活動的進行,有力地發展了課程建設的內涵,以科研成果為基礎充實了教學改革的學術價值。
一、開設博士、碩士研究方向,完成了一大批高質量學術論文
設計學院在博士點與碩士點的教學中,開設了設計教育專業方向,形成了一系列研究課題,產生了一大批具有深度的學術論文。
奚傳績教授指導的一系列博士論文,從不同側面探討了一系列設計教育歷史、理論與現實問題,從學理層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袁熙旸在《中國設計教育發展歷程研究》中,將150年以來的設計教育發展,劃分為清末的手工教育、民國的圖案教育、新中國成立后的工藝美術教育、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設計教育等的四個階段,并從制度與政策、思想與理論、結構與計劃、課程與教學等方面揭示了各個時期的形態與特點,線索清晰,定性準確,理清了歷程發展的基本規律。鄔烈炎的《藝術設計學科的基礎課程研究》從教育學理出發,對課程建構的基礎與目標、結構與知識點、課題設計與作業編排及實施機制等進行了深度討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構想。何曉佑的《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從知識創新、設計人才創造性培養等角度,對工業設計的教學現狀進行了批判性的思辯,提出了培養創造性人才的一系列策略與路徑。夏燕靖的論文《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課程結構研究》,系統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院校的各個時期的教學結構,以一系列量化數據統計分析了這些結構的演化及其教學模式。論文發表后成為這一范疇研究的重要文獻,并被研究者們反復引用。
鄔烈炎教授繼續沿續了設計教育這一研究方向的博士論文指導,已經完成的有龐蕾的《構成教學研究》、周慶的《形式的生成-關于設計基礎教學中的形式課題研究》、朱珠的《介入與融合-關于以現當代藝術作為設計教學資源的實驗研究》等。同時還有一系列課題與論文即將完成,包括馮陽關于中外學分制模式的比較研究,姚翔翔對國外空間課題設計及訓練方法的研究,何方對國外平面設計教學課題設計的研究,季鵬關于德國烏爾姆學院基礎課程的研究,孫晶關于綜合性設計教學的研究,莊紓對概念設計教學的研究等。他們緊跟設計教育發展的前沿,切入課程構成的本體,試圖以學理層面的分析與去發展教學的內涵,立足于教學內容與課題設計的方法論,對促進中國設計教育的改革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并以它們的學術色彩逐漸建構起研究體系。
與此同時,設計學院的研究生導師們近年來還指導完成了30余篇有質量的關于設計教育研究的碩士論文。如有研究設計教育史的,《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本科專業“設計史”教材編撰研究》、 《從“圖案設計”到“視覺傳達設計”-對中國平面設計教育學科轉型探討》;有討論課程建設及教學改革的,如《變革與實驗-1980年代轉型期南京藝術學院設計教改研究》、《從“工科背景”轉向“工科模式”》等 ;有討論外國設計教育方面的,如《論主題性海報設計-以克里斯坦的三個課題為例》、《英國高等院校設計管理專業教育現狀研究》、《匡溪藝術學院建筑空間課程設置研究》; 有關注基礎教學問題的,如《中國設計院校入學考試題研究》等。論文以其獨特的視覺與結論,既豐富了設計教育的學術文獻,對課題改革也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二、編輯出版《設計教育研究》叢刊,構建學術研究與交流平臺
設計學院在長期以來形成的教學研究習慣基礎上,在各種積累豐富并形成學位研究方向的作用,以及積聚著一大批有志與此的教師群體的條件下,編輯了《設計教育研究》叢刊,是國內設計教育界唯一專門從事教育教學研究的學術刊物,叢刊以書代刊,不定期出版,由江蘇美術出版社正式發行,目前已出版7期。馮健親、奚傳績兩位資深教育家擔任顧問,鄔烈炎院長擔任主編,袁熙旸副院長(現為教務處處長)任副主編。
叢刊著重從學術性、國際性、實驗性的層面,建構設計教育的學術研究平臺與實踐交流園地。叢刊的主要欄目與內容,有連載或摘要刊登關于設計教育的博士論文及碩士論文,教育思想與教學理論研究,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研究,原創性課題設計與教學案例分析、經典教材與最新教材摘要,國外相關論文編譯,國外著名設計院校介紹,外籍教材工作坊及同一課題中外學生平行教學等專欄內容。每一輯都設置了相關重點,如設計基礎教學專輯,設計教育史專輯、中外設計教育比較專輯、課程設計專輯等。其中如單踴的《西方學院派建筑教育史研究》、顧大慶的《圖房、工作坊和設計實驗室-設計工作室制度以及設計教學法的沿革》、林銀雅的《陳之佛的工藝美術教育思想研究》等一系列論文 以其有特點的學術視角,有說服力的案例分析,及原創性的見解,以及較大的信息量,豐富了設計教育的專業文獻。
同時叢刊還大量及時地刊發了本院教師的第一手研究成果,先后刊登了馮健親的《中國設計藝術教育與創新教育析淡》、夏燕靖的《關于德國早期教育設計課程特點分析及其給我們的啟示》、喬爽整理的《來自教育的報告-關于外籍教師在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的實驗教學》、袁熙旸的《頭腦·心靈·雙手·完整的人-英國藝術與手工藝運動中的設計教育》等一大批高質量的論文,有效地擴大了南藝設計的積極影響,自編輯出版以來受到了設計教育界的一致好評。
三、進行多種方式的專題教學討論,以交流、展覽促進教學改革
舉行不同專題的教學問題研討會,是設計學院常態化的教學研究方式之一。我們經常邀請系主任、退休老教授、校外專家及學生代表,就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就新的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及教學思想進行探討。如設計基礎課程關于課題設計資源與方法的討論,如關于各專業之間的交叉性課題教學方式的系列座談,如對概念性設計教學的定位研討,如與外籍教授座談出題路徑與作業設計的差異性問題,如向建筑理論學習與借鑒建筑教學方法的系列研討,如關于中外教材編寫的結構方式比較,以及以第一手作業為案例的教材體例編寫方法等討論。這些討論具有很強的專業色彩,通過經驗介紹、讀書報告、案例分析、作業觀摩、圣誕討論等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設計學院近年來還邀請了一大批國內外著名藝術與設計院校來院舉辦教學展覽20余次,如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學生課題展,荷蘭戴爾夫特大學建筑學院NL工作室教學展,中法時裝培訓中心“風景”主題工作坊展,中央美術學院平面設計課程展,英國伯明翰藝術學院畢業展,德國卡塞爾藝術學院畢業展等,同時配合展覽舉辦講座及研討會。這些與我們的教學處于平行狀態的展覽,直觀而生動地體現了國內外各具特色的課程理念與教學手段,尤其是各具特色的作業課題的給出途徑及各不相同的解題思路,為課程建設提供了可以借鑒的參照系及課程建設的有益發展線索。
教學研究的有效方式之一,是與國內外院校進行實質性的教學交流。近3年來,先后有廣東工業大學、北京印刷學院、天津理工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百余所設計院校來院進行考察與交流,同時本院教師們也以參加論壇、展覽、評審、研修等多種方式,赴20余所院校進行了非常廣泛的學術交流。不同類型的具有差異性背景的學科,體現不同教學思想與相應教學方法,以及不同的培養目標與管理模式的交流,在各種場合中進行碰撞與互動,成為一種引發反思與比較的最有成效的教研活動。同時教授們還應邀在各級各類專業協會學會,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等主辦的多種形式的教育教學交流活動中,參加討論制定教育政策,介紹南藝設計的教學理念與實踐、設計學研究成果,及實驗性課題教學、國家精品課程、設計基礎教學等方面的經驗。由我院承辦了第6屆全國視覺傳達設計論壇,進行了主題演講、互動討論、原創課題教學交流、學生論壇及12場中外優秀作品展覽,以其高質量的學術水準,高規格的組織工作,受到了設計教育界的高度評價。(設計學院 蔡淑娟 倪娜)
更多有關"設計,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南京藝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