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廣東華僑史》編委會第一次工作會議在惠州學院召開
本網訊 3月22日-23日,2014年《廣東華僑史》編委會第一次工作會議在惠州學院召開。該書主編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張應龍,副主編五邑大學張國雄教授、中山大學袁丁教授,惠州學院劉國棟副院長、政法系海外惠州人研究中心成員以及來自全省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編委和課題承擔人共50余位專家教授出席會議。
編修《廣東華僑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廣東有3000多萬海外華人華僑,通過編修《廣東華僑史》,系統、全面總結梳理廣東華僑在海外移民、謀生、發展、融入、貢獻的歷史和規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廣東省委、省政府已于2012年11月啟動《廣東華僑史》編修工作,計劃用8至9年時間全面完成編修。
劉國棟在會上致辭。他向與會教授學者介紹了惠州學院及惠州市的發展概況。同時指出,修編《廣東華僑史》是廣東省委、省政府和廣東創建文化強省的重大工程,希望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圓滿完成《廣東華僑史》的修編工作。
張應龍主編感慨:好的條件,好的題材,真應該好好研究!
張應龍主編就2013年《廣東華僑史》的海外僑情調研作了《北美東南亞六國田野調查散記》的報告。展示了廣東新移民的情況、粵籍華人社會的地位、粵籍華人社團、粵籍華人經濟、粵籍華人參政活動、華文教育、華文報刊、唐人街和歷史遺留問題九個方面的調研成果。張應龍結合豐盛的調研收獲,認為廣東華僑史的研究“既要研究國際的再移民,也要研究一個國家內的再移民。既要研究移民原因又要研究不同移民群體。”張應龍感慨道“出國研究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覺得自己老了。不然,有這么好的條件,好的題材,真應該好好研究!”
海外文獻資料非常珍貴 2014年首要任務是資料收集
袁丁副主編作2013年工作匯報。他分別從國外珍貴文獻資料、口述訪問資料、海外華人社會信仰和喪葬文化的田野考察等方面展現了有關2013年修編工作過程中的收獲。在作介紹時,袁丁教授多次感嘆道:“海外文獻資料既多又新奇也有趣,都是非常非常非常珍貴的,很多是國內所沒有的。因此,他希望2014年加強海外定點資料收集工作,特別是在重要國家和地方檔案館的資料收集工作,重視口述訪問和田野考查。
張國雄副主編介紹2014年六項工作計劃:一是資料收集,派出專門團體開展口述調查、購買外國著作、收集官方檔案和社團文獻以及到美國、加拿大等地進行實地調查。二是課題招標,通過課題研究達到保存完整資料、培育優秀隊伍和產出一批研究成果的目的。三是數據庫的建設,通過資料的輸入數據庫達到資料共享;四是今年內召開三次國際交流會和一次國內學術交流會;五是出版11本專著;六是年內編委會召開三次工作會議。會議期間還進行了2014年課題選題討論。


(蔡靜函、梁小穎/文 陳瑩瑩、蔡淑苗/圖)
更多有關"廣東,華僑,惠州,編修,研究"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惠州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