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題】汪慶華:守護中原農耕文化的“根”
時間:03-18 來源:許昌學院 出處:www.gd-seeyon.com
【編者按】在許昌學院眾多的教職工中,有這樣一個人,退休前,他在事業上傾注了幾乎全部的熱情與精力,幾十年如一日地付出與奉獻;退休后,他“退休不退崗”,視中原農耕文化的傳承為己任,帶領團隊全情投入籌建農博館,為我們呈現出近現代中原農耕文化的全景圖。熟識他的人,都了解他的兢兢業業,他的認真“較真”,他的謙遜和藹……他用行動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舉一動彰顯著榜樣的力量。這個人就是許昌學院原黨委副書記、正校級調研員,現任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名譽館長的汪慶華。近日,《許昌日報》記者深入采訪,對汪慶華同志的事跡進行了報道。現在,我們把《許昌日報》3月10日教育版頭題《汪慶華:守護中原農耕文化的“根”》一文,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題報道”的第二期,供讀者體會學習。汪慶華:守護中原農耕文化的“根”(記者 李詠梅 通訊員 鐘偉平)“如今,農民逐漸‘洗腳上田’,很多傳統的農耕文化已經或者正在消失。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保護農耕文化,守護農耕文化的‘根’。”日前,在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農博館”),汪慶華如是說。汪慶華今年60有余,在去年退休之前,他是許昌學院正校級調研員、黨委副書記,從2010年起開始負責籌建農博館。他原本打算退休后重拾書法、繪畫的愛好,可如今作為農博館的名譽館長,他的大部分時間都獻給了農博館,用辛勤和汗水詮釋著一個教育工作者“退休不退崗”的奉獻精神。對此,他說,做事就要一門心思做好。他所在的農博館位于許昌學院一角,是仿制20世紀50年代的一棟兩層建筑,從外觀上看,藍磚、紅瓦、白柱,與美麗的校園交相輝映。在農博館內,耬、犁、鋤、耙、食盒、蓑衣、草鞋……2000余件已經漸行漸遠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被分門別類地陳列在18個展廳中,供參觀者欣賞。它的存在,全方位勾畫出了近現代中原農耕文化的全景圖。著手建館,走街闖巷搜農具2010年年初,許昌學院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傳承的使命感,決定建設農博館,以搶救性地收集、存留、研究和展示中華民族傳統農耕生產生活用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許昌學院院長陳建國找到汪慶華,對他說:“這項工作交給你,我放心。”于是,汪慶華就肩負起建館的重任。在通過專家論證后,汪慶華開始專心籌建農博館。在他看來,場所建設是最大的難題,而農耕器具可以發動師生共同搜集。可事實并非如此,因為現在的農村變化太大,很多東西早已消失不見,即使存在,年輕的學生也未必認得。眼看大半年過去了,搜集來的東西寥寥無幾。此路不通,只好另辟蹊徑。隨后,他帶領同事前往郟縣、滑縣、虞城等地尋找民間收藏家,希望從那里有所收獲,但效果也不甚理想。“我們開始搜集的時間還是晚了,很多東西已經淡出了我們的生活圈。后來,我們決定到農村,挨家挨戶去找、去發現。”和汪慶華一起搜集展品的徐中森告訴記者,他們利用休息時間,到處打聽,到農戶家里一趟又一趟地尋找。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到農博館開館前夕,收集到的展品有1000余件。正式開館,東奔西走找定位展品有了,但怎樣才能讓農博館定位準確、特色突出?為了全面了解專題博物館的現狀,汪慶華前往北京、南京、西安、武漢等地進行考察。考察后,他發現,中國的東南西北幾個城市的專題博物院都有對農耕文化的歷史研究,但對中原農耕器具的收藏很有限。為此,他與同事研究決定,農博館的建立要以差異化定位,彰顯特色,突出“中”“近”“深”“全”“真”,即立足以河南省為主要區域的大中原,挖掘和展現中國中部地區傳統農耕文化的特征和風貌;以當下為歷史立足點回望過去,重在記載和展現近代以來、特別是最近幾十年來剛剛消逝和正在變化的事物與境況;以大量文字展板深入挖掘和揭示“人”“物”“事”“境”的歷史脈絡和文化內涵,突出研究功能和教育功能;全方位展示農耕社會生產方式、農民生活方式、農村風貌和文化現象,努力勾畫出中原農耕文化的全景圖;展品不求外觀華麗,但求真品真實,寧缺勿仿,寧舊勿新。目前,所有展品都是來自民間的珍品,均記載出處及捐獻人,盡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傳統農耕風貌。“古樸物件勾起了很多古樸的回憶,有中原大地遠古先人的智慧結晶,也有近代國民豐富的文化生活,當然還有小時候做農活兒時的珍貴回憶。中原農耕文化博大精深,令人嘆為觀止。”這是參觀者張康凱的留言。自2012年12月30日開館以來,農博館迎來了許多參觀者,據不完全統計,共有參觀團隊190余支,累計26000余人次,其中不乏專程到訪考察的有關單位和有關專家,還有來自美國、英國、日本的農業研究專家和文化學者。同時,農博館被命名為許昌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榮獲第七屆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后續發展,思前想后挖內涵“農博館建設是一個不斷完善和提升的過程。今后,我們在抓好日常開館運行和持續搜尋稀缺展品、不斷充實展館的基礎上,還要著力抓好農博館的內涵建設。”在取得一定成果后,對于農博館的發展,汪慶華一直在思考。對于農博館的長遠發展,汪慶華謀劃了“圍繞一個重點、建好兩個平臺、五點特色突出個性、四策并舉深化內涵”的工作策略。“圍繞一個重點”,就是把高校和博物館有機結合,強化農博館的文化價值,突出育人功能,注重學術研究,彰顯高校文化傳承創新功能;“建好兩個平臺”,就是分別建好實物展館和網絡展館兩個平臺,努力擴大展館受眾面和社會影響力;在具體策略上堅持通過既定的“中”“近”“深”“全”“真”五點定位來突出個性、彰顯特色;同時,通過抓好中原農耕文化典籍資料、中原農耕文化攝影圖片、中原農耕文化視頻影像、中原農耕文化口述歷史等四個方面的持續建設來深化農博館的文化內涵。其中,重中之重是廣泛調研和深入發掘中原地區目前尚存的傳統農耕生產方式、生活環境、文化活動、古村風韻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使農博館成為全方位收藏和展示中原農耕文化的重要平臺。“3年多來,汪書記不辭勞苦,帶領農博館建設團隊的同志們,冒著酷暑嚴寒,利用休息時間,深入偏遠山村,經常是吃不上飯、喝不上水、睡不好覺。他的付出和心血讓我們很感動。”對于汪慶華的付出,許昌學院機關黨總支書記、農博館館長崔鳳巧如是說。這些,對于汪慶華來說,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他說,他相信農博館的存在會讓老年人撫慰濃濃的鄉愁、讓中年人尋回兒時的記憶、讓年輕人懂得生活的不易。相關鏈接:http://www.21xc.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65360
更多有關"農耕,中原,文化,許昌,農博"的文章請點擊進入許昌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更多有關"農耕,中原,文化,許昌,農博"的文章請點擊進入許昌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返回到頂部你應該還會關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