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就業季,惠州學院應屆畢業生坦然面對
據統計,2013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已經達到699萬,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而2014年在此基礎上仍有增長,預計將突破700萬人,成為2013年后的“更難就業季”。惠州學院作為惠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今年即將畢業的學生有4300多人,比去年增加了200多人。6月底,他們即將畢業邁入社會,在“更難就業季”,他們的情況怎樣?和去年針對惠州學院的226名大四學生開展就業情況調查一樣(詳見2013年6月5日南都惠州讀本報道),日前,南都記者仍通過書面問卷和網絡問卷形式,走訪了226名大四學生,調查顯示,相比去年學生們心態較好,認為“就業形勢嚴峻”的受訪者不到半數,占比44%,相比去年77%的比例大幅減少;雖然心態較好,不過到目前受訪者中還有49%的學生處于“待業”中,比去年受訪的43%的比例稍有提高。
數據簡析
求職心態趨淡定
“這幾年,年年都說是最難就業年,我們在大一、大二的時候就對未來的就業情況給自己打了預防針,所以現在就很淡定了。”惠州學院中文系大四生小余說。
和小余一樣,對當前“更難就業季”形勢抱著“順其自然”態度的受訪學生不少。在“你認為今年就業形勢是否嚴峻”的問題中,認為“嚴峻”的受訪者為44%,比去年77%的比例大幅下降;認為“一般”的受訪者有41%,比去年21%的比例大幅提高。
同時,對工作預期的薪酬變化也在說明學生們的求職心態有好轉。數據顯示,今年預期薪酬待遇在2000元以下的受訪者占比3%,比去年的調查數據提高了一個百分點;預期薪酬待遇為2000-3000元的受訪者占比37%,比去年的提高了十四個百分點。“找工作嘛,首先要看發展前景,其次看是否能學到經驗,最后再看待遇。”大四經管系的學生小吳說。
欲創業者有增加
“我們中文系的一個師兄愛好攝影,畢業后選擇了和同學自主創業,在學校附近開了個攝影工作室。校內還是主打新生軍訓照和大四畢業照,還有旅游跟拍照;校外主打淘寶廣告攝影,婚慶攝影,還有商業設計。一年的營業額就有60多萬元了。既賺了經驗,也賺了錢。這樣挺好的。”大四中文系的阿華看好惠州的教育培訓市場,想和同學一起開個小的補習社。這次調查也顯示,今年的受訪者中想創業的占比為13%,相比2013年提高了不少,說明大學畢業生中希望自主創業的人正在增加。
此外,基于公考、公招的成功等于捧了“鐵飯碗”,仍有43%的受訪者表示參加了今年的應屆生公招、公考;這個比例和去年45%的比例相差不大。
[專家說]
如何馬上有工作? 給自己一個合理定位
惠州學院就業指導中心一位老師告訴記者,2014屆本科畢業生的簽約率要到本月21日才能具體統計出來,不過按照往年經驗來看,4月份的簽約率是28%左右。到了8月份,學校會再進行一次統計,就業率基本都在90%以上。
談及就業形勢,該指導老師表示,每年都是“就業難季”,關鍵看自己怎么定位,“我們還是鼓勵先就業再擇業。工科、理科生比較好找工作,起薪也比較高,像建筑設計,幾乎都是4000元/月以上;文科生就業競爭力相對較弱,平均起薪也比較低,一般在1800-2200元/月。”
怎樣才可以更好就業?指導老師給出幾點建議:第一,是學會做人,有健全健康的人格,能夠與他人進行溝通,相互學習;第二,在大學期間就要學好專業知識,不然學無所長,術無專攻,很難找到好的工作單位;第三,年輕人要吃得了苦,不要一份工作還沒安定下來,察覺有點不適應就跳槽走人;第四,給自己一個合理定位,不能好高騖遠,先積攢工作經驗和提高工作能力,待遇自然也會提高。
[成功案例]
創業者小林:開輔導中心當小老師
小林是惠州學院數學系的學生,除了在校學習,早在大三下學期,他便和電子系的小志和外語系的小雪,一起出資成立了一家輔導中心,他們的教學科目主要是中小學各大科目以及高考藝術生的文化課。在分工方面,小林主教數學和化學,小雪主教英語和語文,小志主教物理和生物。
為什么選擇創業?小林坦言,現在進公立學校教學很難,私立學校晉升空間又狹小,創業也是一種就業。小林在大學期間,各種獎學金加起來有2萬元左右,他的兩位搭檔也是“學霸”。
在組建輔導中心時,他們三人各拿出了5000元的獎學金,找了將近2個月,才在麥地附近租了一套約60平方米的房子。
[心得]小林說,從開設輔導中心開始,他們的課余時間都花在了輔導班上。“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弟弟妹妹,除了他們自身報補的科目,如果其他科目有問題,我也很愿意幫他們解答。”小林也因此得到學生的肯定和喜愛。現在輔導中心越來越規模化了,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補課的學生已有23人,周六日則多達32人,他們還聘請了師弟師妹幫忙教學,“扣除租金、水電費等,目前我們平均每人每月可以拿到3000多元。”
“考霸”文曉娜:在40多名競爭者中突圍
來自惠州學院中文系10級學生文曉娜,通過廣東省教師招聘網得知博羅中學的教師招聘信息,果斷報名,以個人綜合成績最高拿到“任教資格證”。
文曉娜說,“當時我們是40多個人在‘爭奪’1個語文教師名額,考試在同一天進行,上午筆試,下午面試,最后取個人的最高綜合分數。”而求職者中,不少是來自廣州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的應屆畢業生,更有部分研究生。來自普通本科院校的文曉娜是第一次參加公招教師考試,她卻以個人綜合分數最高在眾多求職者中拿得任教“資格證”。這是為什么呢?
文曉娜表示,自己并沒有為這次公招考做特地準備,勝出的“秘訣”可能在于平時注意積累專業知識。
暑假期間文曉娜會參加博羅中學的新教師培訓,下學期將開始任教。當問到今后教學工作上的規劃時,她說自己可能會先教高一、二年級的學生,當然要嘗試去教高三,“那會是個很大的挑戰!”
[心得]文曉娜認為,在大學“學什么”、“怎么學”一樣很重要。高中主要是學習知識,到了大學后,如果你是選擇師范的話,就得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怎樣教學生”。提及自己的實習經歷時,文曉娜強調:要好好把握實習機會。
工科生馬學通:大三就進行職業規劃
“大部分畢業生都想盡快找一份工作,但是不能隨便找,首先要弄明白自己要什么。”惠州學院化學工程系的馬學通說,在得知自己被惠州學院錄取之后,他便通過各種途徑了解校園情況,了解惠州的發展狀況,并有了畢業后留在惠州的打算。
“到了大三,我對自己的職業未來有個更清晰的規劃。”大三下學期,他按計劃向十幾個和自己專業對口的職位投出簡歷,并憑借優異的表現收到四家企業的回復。最后,他選擇了一份膠黏劑研發實驗員的工作。雖然還是試用期,但馬學通的薪酬超過3000元,是他們班上第一個拿薪水的學生,也是目前班上惟一一個薪水超過3000元的。今年7月,他將轉為正式員工。
[心得]“擇業是一個雙向的選擇,你在選擇工作,那個職位也在選擇你。”馬學通“支招”說,“要給自己積攢足夠的‘資本’,才有得到更好的待遇的可能。”此外,馬學通還幽默地把工作比做女人,既然喜歡“她”,就要試著去接受“她”的一切;如果接受不了,就要長期地為“她”做一些改變;如果改變不了,可還是愛著“她”,那么該離開時就得離開了。
(南都記者:蔡雯 實習生張穗芳 通訊員李奕璇 何艷純)
(惠州學院新聞中心對外宣傳組)
來源:南方都市報 2014-04-16 HB08版
http://epaper.oeeee.com/J/html/2014-04/16/content_2055083.htm
更多有關"惠州,受訪者,就業,去年,學生"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惠州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