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教達人】國學班支教隊蘇思嫻:堅持支教,把大家的愛傳出去
外語系的蘇思嫻是去年國學班在大圍小學支教的負責人之一。她介紹說,國學班支教隊的全稱是陽光幼苗愛心支教隊,創立于2006年7月,現有志愿者四十余人,大部分成員是國學班同學,宗旨是寄情教育,把中國傳統文化逐步引進山區、引進課堂,主要傳播以《弟子規》為主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國學班支教隊成立至今,已經去山區進行了幾十次支教活動。蘇思嫻告訴記者,自2008年起,惠東縣的佐坑小學和大圍小學,是國學班支教隊年年必去的支教點。之所以選擇到大圍小學,是因為這是一個偏遠農村、被山圍繞的學校,學校的基礎設施不是很好,四年級至六年級的學生一共才40多個學生,學生大都來自貧困家庭。國學班支教隊每年只能來這里一次,每次時間多為一天或半天。她說,每次支教時間短,但他們都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去準備。支教當天,大家都早早起來搭車,力爭中午前到達小學。
在只有一天或半天的時間里,國學班支教隊主要從事課堂支教和家訪工作。同時,慰問并了解當地的貧困學生,把他們的資料記錄下來,回校后為他們尋找資助對象。
負責家訪的蘇思嫻就曾經去過一個孤兒的家里。那還是建國時期建的土房子,又暗又潮濕。孩子很靦腆,但是有問必答,很誠懇很樸實。令她震撼的是,現在他們看到的孩子們的衣服和發型,幾乎是跟去年支教時所拍的照片一模一樣。
當被問道有沒有一個印象最深刻的學生時,蘇思嫻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個瘦弱的四年級小男生。這個比較內向的小男孩一開始很安靜,似乎對上課不感興趣,但后來隨著熱鬧上課氛圍,他漸漸地參與進來,玩游戲也很積極。課后,他送給支教的姐姐們兩張他自己畫的圖,一張是愛心圖,一張是他自己喜歡的“憤怒的小鳥”。當蘇思嫻和她隊友看到那兩幅畫時都很感動。到了支教隊準備結束時,小男孩一直跟著大姐姐們,生怕她們消失了一樣,一直在問:“哥哥姐姐你們什么時候會再過來啊?”到了要上車離開的時候,小男孩悄然落淚了。
同時孩子的家長,也讓蘇思嫻深有感觸。在她的記憶中,家長對她們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感謝。“甚至還有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盡管行動不便,但也一直堅持送我們出去,從家門口送到路口,直到我們消失在她的視線之前,她都一直站在那里揮手送別,真的讓我們很感動。”
現在村里遇到一些熱鬧的節日,比如觀音節,村民們就會打電話邀請蘇思嫻她們參加這個活動。“原來你愛別人,別人也會愛你,在支教中幫助了別人,也讓自己收獲了很多。”蘇思嫻說,“我會堅持一直去支教,把大家的愛傳出去。山區里的孩子其實是很需要大家關注的,畢竟國學班的支教力量是有限的。我們真的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帶給山區里的孩子更多溫暖。”


(張宇紅 練楚茹)
(編輯 鐘飛霞)
更多有關"支教,國學,小學,山區,小男孩"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惠州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