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焦裕祿精神的好校長”——張偉相關事跡
編者按:
他把一所農村薄弱校辦成“名校”;去世前兩個多小時,他還在巡視學生晚自習;他有兩個未了的心愿:陪母親去醫院做手術后的復查,陪上高三的女兒好好吃頓飯。他叫張偉,河南省鄲城縣一名普通的農村校長。3月17日晚,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秋渠一中校長張偉在工作崗位上因過度勞累引起突發腦干出血,經全力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年僅42歲。張偉同志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20年如一日辛勤工作在農村教育第一線,心系師生,艱苦創業,教書育人,無私奉獻,被廣大師生和群眾譽為“踐行焦裕祿精神的好校長”。近日,“踐行焦裕祿精神的好校長”張偉同志的先進事跡廣為流傳,成為廣大教師的榜樣和楷模。教育部黨組也于4月3日下發通知,決定在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向“踐行焦裕祿精神的好校長”張偉同志學習活動。省教育廳也于5月12日發文號召全省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向張偉同志學習的通知。
希望廣大教職員工認真學習張偉同志的精神實質,立足崗位,敬業奉獻,模范履行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焦裕祿精神發揚光大,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附:張偉相關事跡報道:
張偉:倒在辦公室的農村校長

張偉為留守兒童發放慰問品。資料圖片
他把一所農村薄弱校辦成“名校”;去世前兩個多小時,他還在巡視學生晚自習;他有兩個未了的心愿:陪母親去醫院做手術后的復查,陪上高三的女兒好好吃頓飯。他叫張偉,河南省鄲城縣一名普通的農村校長。
3月17日,20點10分,一輛120救護車呼嘯著從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秋渠一中駛出,朝縣人民醫院方向急駛。
20點30分,縣人民醫院選調最好的醫生、最好的設備,檢查、會診、治療,努力想留住患者生命。
22點10分,患者與世長辭。鄲城縣秋渠一中校長張偉就這樣走完了他42年的一生。本來計劃在晚上召開的學校領導班子會,成了他最后的“遺憾”。
生命的最后3天
時光追溯到張偉生命的最后3天。
3月15日,周六,張偉和校黨支部副書記張洪濤,一整天都在和工人們一起修整學校女生宿舍樓前的水泥地坪。
3月16日,周日,白天,張偉指導九年級學生做中招考試分組實驗練習;晚上,和九年級教師王增錄值夜班,處理一起七、八年級學生糾紛,一直到第二天凌晨1點17分。
3月17日,周一,上午8點半到9點半,張偉和學校政教主任劉錦華共同處理前一天晚上未處理到位的學生糾紛;上午10點,他參加每周一上午必須召開的九年級教師中招復習備考會;16點,召開全體教師會;17點,召開全體班主任會;19點40分,他最后一次到教學樓巡視各班晚自習之后,在學校值班室倒了一杯開水回到自己的辦公室,準備參加20點20分召開的校領導班子會。
19點53分,幾分鐘前還陪同在各班檢查的張洪濤突然接到張偉的電話,說自己不舒服,張洪濤趕到時,見他坐在辦公椅上,身體伏在辦公桌上。從這一刻起,張偉就再也沒有睜開眼睛,再也沒說一句話。同事們把他連同他的辦公椅一起抬上了救護車,經醫生診斷,張偉系腦干出血,醫治無效,永遠離開了他摯愛的教育事業。
讓薄弱校翻身
1994年,張偉從周口師專畢業,放棄了在縣城工作的機會,回到老家——遠離縣城臨近安徽的秋渠鄉,在秋渠一中當了一名普通教師,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鄉的孩子就近也能上好學。
張偉先后當過班主任、團委書記、政教主任。2003年,他臨危受命,接任秋渠一中校長。當時的學校人心渙散,教育質量已連續3年在全縣位居后3名,生源流失嚴重,群眾極不滿意。從此,張偉和他的團隊下決心要把學校辦好。
張偉的家離學校只有200多米,但他卻長年住校,“工作忙,實在沒辦法”。他既是校長,又是九年級歷史教師。辛勤的工作換來了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2011年、2012年、2013年連續3年中招平均分居全縣初中第一,中招綜合量化均位居全縣前三;在校生不斷增加,目前達到1100多人;縣內外許多學校紛紛慕名來學習,學校成為鄲城農村教育最亮的“牌子”。
2010年,張偉被評為周口市優秀校長,2012年被評為鄲城縣十佳校長,2013年又被評為河南省優秀教師。
未了的心愿
1972年9月出生的張偉,幼時家境貧寒,父親弟兄三人,兩個未娶,幼小的張偉過繼給了大伯。張偉和大伯一起生活,靠著勤奮努力,終于端上了“鐵飯碗”。
就在張偉工作后的第二年,大伯病逝,給大伯送終后,他又回到了生父身邊。張偉的兩個弟弟在外打工,有出息的他就成了年邁父母的依靠。天有不測風云,生父5年前去世,留下了一筆醫療費債務,母親去年乳腺癌剛做過手術,妻子小學文化在家務農,一雙兒女分別在高中、初中求學,他成了妻兒的“天”。
3月15日、16日,周末假期。張偉本有兩個心愿:陪母親去醫院做手術后的復查;陪上高三的女兒好好吃頓飯,祝賀她順利通過北京電子科技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但他的心愿卻成了永遠的遺愿。
3月18日,鄲城縣委、縣政府領導得知張偉的事跡后,要求有關方面安排好張偉的后事,并結合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宣傳好張偉同志的事跡。(記者 李見新 通訊員 張本寶 劉學源)《中國教育報》2014年3月19日第3版
張偉:干教育是個良心活兒

學校師生和父老鄉親自發為張偉送行。張亮亮 攝
早春的鄲城,乍暖還寒。偶爾一陣輕風掠過,仿佛在擦拭著人們的眼淚。
3月20日上午9點,在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秋渠鄉南街村一處破舊的小院里,一場簡單的追悼儀式正在舉行。
愛戴他的學生來了,以前的同學來了,學校的同事來了,教育部門的領導來了,當地的政府官員來了,十里八村的鄉親們也來了,數千人的送別隊伍,從院內的悼念棚前一直延伸到院外,每一個人都眼含淚水深情地送別他——秋渠一中校長張偉。
“三尺講臺安身立命,一腔摯愛播地灑天。”簡易肅穆的悼念棚前,一副只有16個字的挽聯,濃縮了張偉20年的教師人生。
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踐行焦裕祿精神
“張偉校長,張偉同志,張偉好兄弟:如果不是站在你的遺像前,如果不是這么多領導和親朋好友來送你,我還是不相信你已經離開我們……”追悼儀式上,作為患難與共20余年的“戰友”,秋渠鄉中心校校長朱全好一邊擦淚一邊動情地回憶著自己與張偉相處的點點滴滴。
“他正年輕,怎么說走就走了呢?他對誰都好,村里人都知道!”今年74歲的李秀蘭老人,看著張偉從小長大,她流著淚反復重復著這句話。
“要不是參加張校長的追悼會,很多人不會想到,他的家離學校只有200多米,他卻11年吃住在校。”秋渠一中德育主任劉錦華說。
“上周一下午第三節課后,張校長路過同事的辦公桌,一邊仔細詢問工作情況,還一邊開玩笑地說,‘我這里還有點鐵觀音,你們喝不喝?如果不喝可就沒有了啊’。他那天還在這的,就在這啊……”說著說著,秋渠一中九年級化學教師韓新愿嚎啕大哭。
“張校長,您怎么就走了呢?我們離不開您啊……”學生們的哭泣聲此起彼伏,聲聲呼喚令人動容。
……
3月17日晚上,張偉最后一次到教學樓檢查完學生晚自習,在辦公室準備當晚召開的校班子會材料時,突然腦干出血,倒在辦公桌前,再也沒能醒來。
“如果不是高強度的連續工作,張校長也許不會離開,他是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的啊!”當晚陪同張偉檢查的校黨支部副書記張洪濤哽咽著說。
其實,去年張偉就被檢查出高血壓、高血脂,但他并沒有把這些放在心上。張偉的同學吳光遠告訴記者:“有一次同學聚會,我勸他說,都過40歲的人了,犯不著拼命干工作。可是張偉卻不這么想,他說,‘干教育是個良心活兒,人家把孩子、把下一代交給咱了,咱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孩子和家長!’”
3月20日下午,記者走進張偉的辦公室,辦公桌上擺放著的工作日志,詳細記載著當天的各項工作記錄:“3月17日,教師例會。一、做好月考準備工作;二、各班做好‘學雷鋒、見行動,從我做起’演講工作;三、加強學生紀律教育……”
在這一頁工作日志下方,一行蒼勁有力的筆跡特別醒目:“焦裕祿精神,習近平概括為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這一天,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赴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張偉在生前的最后一天,還在學習焦裕祿精神,其實,這也正是他人生精神的真實寫照。鄲城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已經下發通知,要求全縣黨員干部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深入學習張偉同志先進事跡,切實讓榜樣力量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成為推動全縣各項事業改革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鄲城縣教體局局長劉現營說。
夜以繼日,殫精竭慮,瀕臨關門的學校成了“名校”
張偉出生在一個貧寒的農村家庭,高考結束后,勤奮好學的他考出了全校應屆班第一名的好成績,但他義無反顧地報考了周口師專中文系。1994年,大學畢業后,張偉又主動放棄在縣城工作的機會,回到自己的老家秋渠鄉,在秋渠一中當了一名普通教師。
2003年,張偉擔任秋渠一中校長。當時的秋渠一中,校園泥路坑洼不平,校舍簡陋。尤其是教育質量,連續3年位居全縣后3名,生源流失嚴重,全校只有300多人,本來數量就不足的教師都在想方設法要求調走。
面對瀕臨關門的學校,臨危受命的張偉發誓:“我一定要把秋渠一中辦成全縣最好的學校!”于是,在接下來的4000多個日夜里,張偉夜以繼日、殫精竭慮,在充滿荊棘的辦學道路上艱難跋涉。
校舍簡陋,他積極奔走呼告,向上級爭取建設資金;校園道路不平,他親自帶領師生利用課余時間搬來舊磚鋪平路面。“張校長沒一點兒架子,干什么活兒都親自帶頭。當年我們搬磚鋪校園時,他總是跑得最快、搬得最多。”回憶起往事,目前在鄲城三高高三年級就讀的韓晨仍歷歷在目。
然而,相對于校舍的改變,教育質量的提高更難。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張偉首先從領導班子和教師隊伍上下功夫,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在班子建設方面,秋渠一中堅持每周開一次業務學習會,提高管理水平;每月開一次民主生活會,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查找工作中的不足,既團結了干部又推進了工作。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學校從師德教育入手,調動了教師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涌現出一大批優秀教師。
促使秋渠一中教育質量“脫胎換骨”的另一個“法寶”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學校成立了業務小組,集體備課、評課、賽課,全面抓好‘高效課堂’,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同時,張偉還帶領班子成員和業務骨干,深入省內外教育質量較高的學校聽課、座談,虛心請教,并把所學逐步轉化為符合學校實際的有效管理辦法。”秋渠一中副校長劉華說。
11年的心血沒有白費,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優秀教師團隊逐漸形成,省市縣級師德模范不斷涌現,教育教學質量迅速攀升,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現在,在校生已經達到1100多人,每學期都有10多所學校慕名前來參觀學習。學校出名了,張校長卻走了……”劉華痛心地說。
婉拒20萬元高薪,家里最值錢的是一套布沙發
3月20日下午,記者先后來到張偉的兩個“家”——秋渠鄉南街村的“家”和學校食堂二樓的兩小間不足20平方米的“家”。
在南街村的“家”中,由于常年無人居住,4間瓦房里除了一個破柜子和幾袋雜物外,再也看不到任何東西,頂棚更是破爛不堪。在學校食堂二樓的“家”中,只有一張床、一張舊桌子、一個布衣柜、一臺舊電視機和一套3年前花740元購買的布沙發。“這間屋子冬冷夏熱,有時下雨還會漏水,屋外簡單壘起的小棚子就是張校長家的簡易廚房。”學校一位后勤教師說。
客廳里,張偉的妻子韓春英身體斜倒在沙發邊,悲痛地告訴記者:“自從他當了校長后,我們全家就搬到學校住,到現在我們也沒有自己的房子。但我什么都不要,我只想他好好地活著……”
張偉家庭貧寒,父親5年前去世,留下一筆醫療費債務;他的母親去年乳腺癌剛做過手術,妻子小學文化在家務農,一雙兒女分別在高中、初中求學。張偉每月2000多元的工資是全家的“經濟支柱”。為緩解家庭經濟緊張的局面,每天早上四五點鐘,韓春英就來到學校廚房,幫助洗菜、切菜,每月工資800元。她還用煤球爐在家里負責給全校教師燒水送水,一年的工資是2000元。
張偉當上校長后,妻子希望能夠漲點兒工資,被他拒絕。“我當校長哩,你咋能搞這個特殊?”韓春英流著眼淚回憶說。至今,韓春英的工資一分錢也沒漲,而這兩份工作,她已經堅持了15年。
盡管家庭經濟十分緊張,但哪個同事手頭緊,張偉卻總是毫不猶豫地掏出幾百元錢,他還資助了好幾名貧困學生。
3月20日,從網上看到張偉去世的消息后,鄭州科技學院2013級應用電子專業學生單秋香,專門請假趕回母校送別自己的老師。“張校長當時教歷史課,他上課生動有趣,我們都愛聽。我初三畢業考上職專后,上不起學,他還給我拿了幾百元學費。”
把一所薄弱校辦成了“名校”,張偉成為了當地的“名人”,不斷有民辦學校或企業出高薪向張偉伸出“橄欖枝”。
2012年暑假的一天,張偉來到朱全好辦公室說:“有一所民辦高中跟我說了3個月了,聘請我擔任教務主任,年薪20萬元,并安排家屬在后勤崗位工作。如果考慮家庭情況我應該去,可我真不忍心離開秋渠。我該怎么辦?”
“按工作、按對家鄉教育做貢獻,你不能走;但按你的家庭實際情況和孩子的發展,你應該去。你慎重選擇吧,因為你常說,‘人的幸福不僅僅是通過金錢來衡量和體現的’。”朱全好說。
然而暑假開學后,張偉又出現在秋渠一中的校園里,他舍不得離開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浸透著自己心血和汗水的秋渠一中。
結婚19年,帶妻子坐一次火車的愿望成為遺愿
3月17日,張偉生命的最后一天。上午10點參加完學校中招備考會后,他在教師“漢字工程”每周展板上工工整整寫下了一行粉筆字,這也是他最后一次給全校師生留言:“勝利的時候不要忘卻從前,失敗的時候不要忘記還有將來。”
“連續3年,學校中招平均分位居全縣初中第一,綜合量化考核居全縣前3名。今年的中招考試在即,張校長是在鼓勵全校師生,2014年中招要繼續考出好成績。”3月20日,站在“漢字工程”展板前,鄲城縣教體局人事股股長于廣鋒指著那行雋秀的粉筆字悲痛地說。
朱全好告訴記者,擔任校長11年,張偉時刻心系學生的學習、食宿和安全。我們在一起時,他總對我說:“我習慣在校園里,有時出去開會或學習,哪怕是一天、半天,身在外地心卻總是在學校。”
“無論是平時還是假期,張校長基本上沒有離開過校園。有時出差晚上回來晚,他怕影響我休息,就自己用鑰匙輕輕打開大門。”看守學校大門的衛錢立老人說。
2012年,秋渠鄉作為鄲城縣唯一的鄉鎮代表,接受全省教育先進縣創建驗收,而秋渠一中則成為教育先進縣創建工作的關鍵。雖然要在短短的3個月時間完成任務,張偉卻依然接受了“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軍令狀”。面對教師們的質疑和埋怨,張偉卻笑著說:“這世上沒有秋渠一中人過不去的火焰山。”在那段日子,值班巡夜的教師每天深夜都會發現,校長辦公室的燈一直亮著。驗收成功后,張偉整整睡了一天一夜沒有起床。
把青春獻給鐘愛的教育事業,他無怨無悔,對教育的癡情,使他忘記了家庭,疏忽了親情。張偉父親去世時,正趕上星期日,第二天他就強忍悲痛站在了講臺上。
“張校長對我影響最大。”秋渠二中校長劉中華曾經與張偉做同事12年。在張偉的影響和培養下,劉中華先后在秋渠一中任政教主任、副校長,2012年到秋渠二中擔任校長。“在張偉身上,我看到最多的是一名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摯愛和對學生的仁愛之心,這種愛20年來一直沒有改變。”
“我很幸運,遇到了張偉這個好校長。”秋渠一中教師王增祿說。由于家庭情況不好,他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對象,是張偉忙前忙后為他介紹對象。王增祿結婚后,張偉又想法設法把他的愛人調到秋渠一中任課,夫妻倆得以團聚。
“他就是這樣,誰家的孩子沒辦戶口,哪個小伙子還沒找對象,誰最近身體不舒服,哪個班的孩子家境貧寒、個性倔強,他都一一記著。心中總是想著大家,唯獨沒有想到自己。”劉華說。
很多人都說張偉很“傻”:廢寢忘食撲在學校里,家庭妻兒都顧不上,每個月拿如此微薄的工資,無車無房,家徒四壁,“不知道他圖什么”。雖然嘴上這么說,但他們心里卻是滿滿的嘆服。因為他們都知道,如果不是11年前張偉的臨危受命,還不知道現在的秋渠一中會是什么樣子。
“我今年都44歲了,連一次火車也沒坐過。結婚19年了,我們也從沒有出去旅游過。我知道家里條件差,出去一次夠孩子半年的生活費。前段時間張偉說,無論如何,等女兒今年高考結束,他一定帶著全家出去旅游一次,也圓一下我想坐火車的夢想。可是……”說著說著,韓春英站著的身體像要倒下來,身邊的親戚趕緊攙扶起她…… (中國教育報記者 李見新)
張偉:校長之死引發的鄉村震蕩
3月20日,2000多人自發來為張偉送行。
那支佩戴白花的隊伍是從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秋渠鄉第一中學的門口開始排起來的。校門口的水泥路50多米長,右拐,就是秋渠鄉大街。街上的商戶們也加入了吊喪隊伍中,人群在大街上排了100多米,拐入一條坑坑洼洼的土路。然后,里三層、外三層的鄉親們排了又是快50米,才到秋渠一中校長張偉家4間堂屋所在的那條小胡同。
在人世間的最后一段路程上,于困苦中離世的鄉村中學校長張偉得到了鄉人們近乎熱烈的關注。
“我們最初買了1000朵白花,不夠,后來又買了2000朵。”張偉的好友、秋渠鄉中心校校長朱全好說,“那些花最后剩了也就不到400朵。”
這將近3000人里,有正在縣城讀高三的學生任俊飛。還有幾天就是高考前的第一次模擬考試,但和他一樣從秋渠一中考去縣里的20多個同學,都是一聽到消息就請假回鄉。小巴車載著他們離開繁華的縣城,駛上雙車道的柏油馬路,最后轉上比一輛卡車略寬的水泥道,才回到秋渠鄉。這里是鄲城縣最偏遠的一處鄉鎮。
他的驟然離去震驚了很多人。有秋渠鄉的鄉親感嘆,張偉走了,這家人塌了半邊天,秋渠鄉也是塌了半邊天,以后孩子們的教育怎么辦?
“但凡前兩天能多睡上一兩個小時,也許就不至于這么快走了”
42歲的張偉,已經在秋渠一中當了10年校長。
3月15日,星期六,張偉監督工人把學生宿舍樓前600多平方米的空地翻修成水泥坪。為了保證質量,他跟著工人直到半夜。
第二天,他白天指導九年級學生做中考的實驗練習,晚上值夜班時,兩個學生打架,他一直處理到半夜1點多。周一下午,中心學校校長朱全好布置給張偉說:現在還有春季招生工作相對滯后的問題,孩子們的伙食要改善,學雷鋒活動要深入開展……他把這些一條條記在了工作筆記上。
張偉和妻子韓春英一起吃好飯,對妻子說,你先回家,我待會要開個會。
會還沒開,張偉就倒在了辦公桌前。聞訊趕來的妻子走進校長辦公室,只見丈夫坐在辦公椅上,捂著腦袋:“我頭好疼……”
這是他說出的最后一句話。
3月17日,晝夜不停歇地工作了3天之后,他突發腦干出血,倒在了辦公室里。
“但凡前兩天能多睡上一兩個小時,也許就不至于這么快走了。”張偉的老母親后來抹著眼淚說。
“我總覺得他還沒走,每次望向校長室都覺得奇怪:燈怎么沒開呢?”妻子一邊說,淚水一邊滴滴答答地從鼻尖滑落。
丈夫去世后,她想起來,之前有那么幾次,她看見張偉一個人在屋里抹眼淚。問他怎么了,他卻又沒事兒人似的笑著岔開話題。
朱全好猜測,他也許是在為錯過了女兒參加自主招生的機會而后悔。原本讀高三的大女兒已經有了參加北京一所高校自主招生的機會,但他工作一忙,在網上最后確認名額的那天忘了這件事。
張偉去世后,鄲城縣教育局很快下發了“關于向張偉學習的決定”。在秋渠一中上七年級的小兒子和其他同學一樣,在老師要求下寫了命題作文《我心目中的張偉校長》。他在作文里問:您對教育事業嘔心瀝血,圖啥?你總是笑著說‘讓我們這邊的人上好學’,您資助的那個女生得知(去世的消息)以后,火速趕到,發現事都過去了,跪到您墳前磕了3個頭……正面臨高考的您的學生也回來了,拿出自己的50塊錢,您,就圖這個嗎?
張偉出殯那天,秋渠鄉街上的鄉親們都聚在張偉家4間堂屋的周圍,朱全好作為朋友致辭,任俊飛聽到他提起逝者的妻子兒女,眼淚一下涌出來了。
他和張晗是同學,從前在秋渠一中的時候,常常看見校長和一雙子女沒大沒小地玩在一起,溫馨的樣子讓人看了就羨慕。
“從前大家都要送孩子去縣里上私立中學,現在都認為,把孩子放在秋渠一中上學,會有出路”
師生們早已習慣了看到在校園里轉來轉去的張偉。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略長,腦袋圓圓,臉膛黑黑,頭發稀少,兩鬢斑白,衣著不大講究,甚至曾穿著黑不溜秋的運動褲迎接前來視察的領導。
學生課間操的時候,這位大叔會出現在操場上,左手拿著話筒,右臂夾著筆記本,看到有哪兒做得不好的,隨時提起話筒提醒。九年級學生跑步訓練的時候,胖乎乎的張校長也會跟在隊伍后面跑得氣喘吁吁,“讓人不使勁兒跑都覺得對不起他”。校長還會出現在每天晚自習之后的教學樓里,想在熄燈后繼續溫書或是玩耍的同學,一不小心就會被打著電筒巡視的他逮住。
“什么都沒有規律的作息和健康的身體重要。”他把學生勸回去。
但也有學生納悶:每晚都是校長巡視校園,早上5點多大家起來早自習,他就已經又在校園里轉悠了——他自己什么時候睡覺呢?
舅舅李景文覺得張偉“要強”,總想把事情做到最好。這位校長習慣在自己的工作筆記里條理分明地記錄接下來的工作內容,也時常在大喇叭里召集全校教師開會。秋渠一中這幾年常常要迎接上級考察、驗收,為了寫好各種報告、講話稿,張偉總把鬧鐘設為半夜12點,在夜深人靜時起身構思。
不管怎樣,每個周五,當學生們紛紛離開校園回家的時候,張偉總會站在校門口目送大家離開。回想起初中時的這一瞬間,任俊飛覺得校長這么做“沒必要”,但在這樣的目光中回家,自己又總會覺得“很安心”。
他一直記得,小學畢業那年暑假,張偉和幾個老師乘著農用拖拉機趕到他家,對他爺爺奶奶說:“孩子交給我,您放心,我一定盡心盡力把他培養好。”
“他做到了。”任俊飛正色說。初中畢業后,他順利考入鄲城一高——這是當地出名的好學校,“每年河南省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里面,每五個就有一個出自這所學校”。
“我們村的人都敬佩他。”任俊飛說,“從前大家都要送孩子去縣里上私立中學,現在都認為,把孩子放在秋渠一中上學,會有出路。”
除了任俊飛這樣的尖子生,張偉勸回秋渠一中的學生中,還有那些為了扶助兄弟而不得不輟學的女孩。據說他口才極好,一條條地給家長說國家政策:“兩免一補”,特困生上學不花錢,還能有補助;按國家規定,女孩也是繼承人,和男孩子沒兩樣。
就是這樣一家一家地游說,一門課一門課地把關后,秋渠一中在張偉手中開始變得不一樣了。當年他剛上任時,學校瀕臨倒閉,平均成績在縣里墊底,更沒人能考上縣里最好的高中。而如今,秋渠一中已經是鄲城縣最好的公立初中之一;那些曾經想讓姐姐輟學的家庭,如今把妹妹都送進了這里讀書。
今年,張偉曾興奮地對同事預測說,夏天這100多個畢業生里面,怎么也得有20多個學生能考上鄲城一高。
“20萬年薪算什么,我們一年的產值就有2000多萬呢”
張偉沒等到今年這屆學生畢業的日子。
女兒張晗還記得父親生前跟她說過的往事:張偉小時候,家里困難,買不起表。為了上學不遲到,他每天天不亮就醒,跑到一里外的學校看有沒有開門。要是還早,就回家繼續睡一會兒,然后再去,直到學校開門。她覺得自己怎樣也學不到父親那樣的認真。
很多學生也記得張校長念叨過的早年生活,包括他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上大學時一個月僅有5塊錢的生活費。因為貧困,張偉在年幼時被過繼給大伯,在初中時被當教師的舅舅李景文帶到附近的雙樓鄉一中讀書,也在想與愛人結婚時遭到岳母的反對。盡管如此,他已經是兄弟中唯一一個能夠讀書的幸運兒。
而他在中學時就告訴舅舅:“我覺得像你這樣當教師挺好的。”
李景文對記者解釋說,張偉想當教師,并不是因為喜歡教書,而是看重這份工作能讓老家貧困的農村孩子有出路。
事實上,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對張偉而言,回秋渠鄉老家當老師都不是一個聰明的決定。20年前,他從周口師專中文系畢業,據說文筆很好,有機會留在縣城工作,在糧油公司當總經理的親戚也想找他去幫忙。張偉把同學介紹去了糧油公司,自己回老家教書。現在,那位同學身家以百萬計,而在工作時驟然離世的張偉則成了當地教育局號召教師們安貧樂道的新典型——他一個月工資2000元出頭,“處處以大局為重,工作勇挑重擔,從不向組織上提出照顧和過分要求”。
去年高考期間,張偉被測出血壓高達220多,嚇得醫生以為量錯了。可因為還有監考高考的任務,他只是笑瞇瞇地對擔心的同事說:“我耐高壓。”
張偉和妻兒一家四口長年住在學校兩間不足20平方米的屋子里。他的床頭掛著一塊有些掉漆的獎章,是被評為“河南省優秀教師”的獎品;同樣被放在床頭的,還有一尊略有些暗啞的水晶玻璃獎杯,上面寫著紅色的“十佳校長”四個字。
他妻子韓春英沒上過學,給學校幫忙燒開水,一年工資3000元,校長也不肯給她加薪。
回想起來,她的眼淚撲簌簌地掉:總是勸丈夫不要太勞累,可他哪聽得進去。
韓春英回憶,最近這10年,當上校長的張偉有不止一次的機會升遷或是加入朋友的生意,但他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延續了自己的生活,他相信學生們遠比教委更需要自己。
只有一回,張偉似乎猶豫了挺長時間:另一所私立高中來聘請他,愿意出20萬元的年薪,并安排妻子工作。副校長劉華知道這消息后,問他:“你要是走了,秋渠一中怎么辦?”
“我們是算過這筆賬的。”劉華掰著指頭說,“一個秋渠鄉的孩子要是上縣城讀私立學校,家里每年學費、生活費的支出大概得要兩萬塊錢。那還不都是秋渠鄉老百姓的血汗錢?秋渠一中有1000多個學生,我們把學校辦好了,讓秋渠鄉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讀上書,那不是給老百姓省下了2000多萬?20萬年薪算什么,我們一年的產值就有2000多萬呢。”
此后,張偉再也沒有提過離開的事。(中國教育報記者 黃昉苨)
中國教育報評論員:用生命鑄就教育信仰
“三尺講臺安身立命,一腔摯愛播地灑天。”河南省鄲城縣秋渠一中校長張偉用42年的生命旅程,告訴我們平凡、堅守和擔當的力量。
一所瀕臨關閉的農村學校,經過10余年的努力,得到脫胎換骨式的發展,成為當地名校。在這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學校領路人的付出。
校舍簡陋,他積極奔走呼告;道路不平,他親自帶領師生利用課余時間搬來舊磚鋪平;為了教育質量提升,他推進課堂教學改革……11年的心血,學校辦學條件改善了,優秀教師團隊形成了,教學質量迅速攀升,學生人數不斷增加。
在這些樸實的往事里,我們無法找到什么驚天動地的故事,一切都是那么樸素而平凡。
平凡因為時間獲得了新的高度,平凡因為堅守變成改變社會的力量。張偉用堅守的身影關懷著一所學校、一群孩子的未來。
清貧和富有,有時候就在一念之間,但這一念之間,我們看到了師德的力量。張偉拒絕了民辦學校的高薪聘請,把全部心思放在學校發展上,留下一個清貧的家。在這個物質日益豐富的時代,一個家徒四壁的校長讓我們淚流滿面,清貧和富有在這一瞬間轉換。他的清貧映照著一位教師的富有,這是他對自己腳下土地的擔當。
張偉說,干教育是一個良心活兒。這是他的教育底線,更是他的教育信仰。“人的幸福不僅僅是通過金錢來衡量和體現的。”在張偉的工作日記上,他寫下了焦裕祿精神,“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這是他內心對自己的要求,是他精神的方向標。他用自己的方式,用清貧、律己、奮斗和奮不顧身的行動踐行著焦裕祿精神。
當學生、家長、群眾夾道送別校長張偉時,我們看到人們他對平凡一生綻放出的光輝的珍視:他是照亮孩子未來的燈塔,是秋渠鄉那片土地得以富有的肩膀,是埋頭苦干和拼命硬干的民族脊梁。
在這個悲傷之后,我們要對得起那沉甸甸的“財富”。(本報評論員)《中國教育報》2014年3月26日第1版
更多有關"校長,學校,鄲城縣,教師,工作"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南京藝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 06-04江南大學2014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 06-04廣州中醫藥大學2014年招生章程
- 06-04新鄉醫學院2014年招生章程
- 06-04東北農業大學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 05-28福州大學2014年招生章程
- 05-26北京市黨建先進校評選考察組來中央美術學院
- 05-26南昌大學2014年招生章程
- 05-26(圖文)赴外漢語教師志愿者交流會
- 05-26金陵學院召開2013年度科研工作總結與經驗交
- 05-26西安理工大學2014年招生章程
- 四川警安職業學院歷年錄取分數線查詢
- 湖北師范學院歷年錄取分數線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