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做客南京藝術學院為師生作專題講座
由南京藝術學院主辦,南京藝術學院研究院和設計學院聯合承辦的“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學術報告會,于5月26日下午在南京藝術學院逸夫圖書館學術報告廳舉行。本次學術報告會邀請文化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教授為南京藝術學院師生作講座,講座由院長劉偉冬主持。他說,本次邀請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先生來南京藝術學院舉辦講座,有利于提升南京藝術學院學術交流活動層次,拓展學術交流領域,不斷創新學術交流組織形式與活動方式。

劉偉冬院長主持講座
單霽翔院長介紹說,故宮博物院在我國具有極為特殊的文化身份,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筑群,是北京這座世界文化古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第一批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世界上中國文物藏品最為豐富的博物館,更是世界著名的文化旅游勝地。單霽翔院長圍繞“故宮博物院擁有的三大文化資源”和“面對未來,故宮博物院的三大目標”這兩大主題,從三個方面講述了“如何將壯麗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的話題。

單霽翔院長在演講
一、故宮博物院的社會職能和文化功能
故宮是一座古建筑群,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五大宮殿之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但它又不同于其他國家的城市核心建筑,它有清晰的輪廓,開闊的格局,壯美的建筑,嚴謹的形制,絢麗的彩繪,生動的空間,精美的裝飾,獨特的色彩,真實的信息,典雅的園林,豐富的景觀,和諧的環境。單院長深情地說:“故宮絢麗的色彩,不僅僅是因為油漆的功勞,更是因為那種色彩是歷史的沉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代表。”故宮收藏有18,07558件文物,包括有繪畫53,000幅,書法75,000件,碑帖28,000件,銅器160,000件,32,000件玉器,366,000件瓷器,180,000件織繡,11,000件工藝品,68,000件文具,鐘表儀器2,800件,有2,200件是西洋鐘,4,2000件宗教文物,80%是藏傳佛教文物,33,000件武備儀仗,帝后璽冊5,060枚。故宮還擁有龐大的觀眾群體,從2002年的713萬人達到了2012年的1530萬人。講座過程中穿插一幅幅清晰的課件圖片,直觀的形象、具體的數字,單院長帶領聽眾們感受故宮在六個世紀以來的點點滴滴變化,領略故宮的雄偉和精致的情懷。

故宮博物院全景(講座PPT資料圖)
二、故宮博物院推出的四項保護措施
單院長說,2020年我們將迎來紫禁城600歲的生日,到那個時候把什么樣的紫禁城,或者說怎樣的故宮博物院交給未來,是我們今天著重需要考慮的問題。單院長深情地說道,鄭欣淼先生任職的十年,是故宮博物院輝煌的十年。主要成就在于徹底清理了古文物,2005年與國外的著名博物館建立關系,2009年與臺北故宮互訪等。而接下來的工作仍舊任重道遠,故宮的保護與發展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單院長在講座中提到:其一,文物建筑修繕工作。因為年代久遠和保管條件制約,故宮博物院部分文物存在著糟朽、腐蝕、開裂、破損等自然損壞現象,亟須保護修復。故宮博物院邀請專業的中外合作團隊修繕文物,經過多年努力修復了大量文物和房舍,這樣使原來故宮的開放面積只占總面積的30%,修繕完畢后將達到76%。修繕工程進入密集時期,對歷史信息的保護有著重要意義。其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遵循建筑之間和諧的原則,拆除違規建筑、與環境不相宜的建筑,恢復因歷史原因拆除的建筑,其中包括1998年國務院批準復建的中正殿,內務府下面的故宮庫房,以及南大庫的修復等工程。其三,逐步遷出單位、辦公人員和車輛,實現所有辦公地點不再占用古建的工作。目前,故宮的開放區已由原先的52%上升至76%。并且加強文物建筑日常維修,對周邊環境控制。其四,實施“平安工程”,確保故宮平安工程。單院長介紹說,根據方案設計,“平安故宮”工程重點內容為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建設、地下文物庫房改造、基礎設施改造、世界文化遺產監測、故宮安全防范新系統建設、院藏文物防震、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單院長說,通過“平安故宮”工程的實施,將有效解決故宮目前存在的亟待解決的火災、盜竊、震災、藏品自然損壞、文物庫房、基礎設施、觀眾安全等安全隱患。

講座現場
三、從“故宮”走向“故宮博物院”
這是為扭轉公眾對故宮的認知所作出的努力,感受博物館文化氣息的需要。首先,調整和優化布局。雁翅樓修復和午門展廳將成為一個大展廳。一年半以后開放故宮西部地區,對于觀眾來說也是一個喜訊。東南角樓將展示古建,并開放一段城墻使觀眾有新的文化體驗。御膳房準備建成家具館。寶蘊樓將成為博物院院史陳列。端門城樓將成為數字博物館。其次,提供優質的服務。建立觀眾服務中心,為觀眾提供信息、輪椅、咨詢、自動講解器;建立無障礙設施,進行觀眾滿意度調查;因為故宮網站日平均點擊率達到100萬次以上,所以進一步完善英語國家觀眾的需求和青少年獲取知識方面仍是今年的重要任務;此外紀念品要帶有故宮底蘊,精致。此外,擴大文化傳播。《故宮講壇》數字故宮展廳進入首都機場,擴大了故宮影響力。故宮博物院第四屆青年文化節話劇《海棠依舊》講述故宮文物南遷,與大英博物館、波士頓藝術館簽署合作協議等也都促進了故宮文化的傳播。還有,建成世界一流博物館,擁有專業人才。為文博事業健康的持續發展著想,故宮博物院率先成立故宮研究院,之后還要建立中國文物保護的國家基地,匯集文保人才以及最高端的文保科技。單院長表示,故宮研究院將帶動故宮的整體學術研究向深層次發展、為博物館的生存與發展探索出符合實際的前沿理論。

研究院院長助理夏燕靖主持講座提問環節
單霽翔院長的講座始終充滿著親切和幽默的話語,讓聽眾在驚嘆、微笑和深思中領略故宮神秘的面紗,解開許多鮮為人知的故宮故事,放眼故宮發展藍圖和未來風貌。讓大家相信,再過8年,紫禁城迎來六百歲生日之際,故宮博物院將以一個更加壯美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整場講座自始至終座無虛席。在接下來的提問環節中,師生踴躍提問發言。諸如,故宮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物館,對于當代藝術收藏持怎樣的態度?故宮文物的完整性是故宮的完整性重要的部分,如何修繕古建筑群?如何參與故宮學院的進修?如何認識故宮博物院與全國各重要博物館的職能分工與擔當?……對各類問題,單院長細致耐心地做了詳細的解答。

現場聽眾提問
單霽翔院長,工學博士,高級建筑師和注冊城市規劃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畢業,師從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受聘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院校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2012年1月,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出版專著《城市化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留住城市文化的“根”與“魂”》、《文化遺產?思行文叢》、《平安故宮?思行文叢?壬辰集》等十余部專著,發表百余篇學術論文。
講座結束后,劉偉冬院長和單霽翔院長還就南京藝術學院與故宮博物院開展教科研緊密協作的工作事項舉行了會談,雙方商定將在教科研多個領域開展協作。(研究院 青言、曉彤、從威、史洋 報道、攝影)
更多有關"故宮,院長,故宮博物院,文物,紫禁城"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南京藝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