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大提琴獨奏音樂會在音樂廳成功上演
2014年5月23日晚7點半,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馬莉大提琴獨奏專場音樂會,在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廳正式拉開帷幕。觀摩本場音樂會的不僅有音樂界專家、南京藝術學院師生,還有許多慕名而來的音樂愛好者、琴童與家長,音樂廳內座無虛席。
盡管身居教學一線,但馬莉老師仍不忘演奏家的身份,始終活躍于表演舞臺,在國內外每年舉辦數場高水準的音樂會,近年來足跡遍布日本和歐洲。馬莉老師為本次音樂會精選的曲目,不僅從結構上來說均屬于大型作品,而且對演奏技巧、情感表現等來說也有十分精準的要求,難度高超。
音樂會的開場,馬莉老師選擇了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BWV1009)》。這首組曲作品是無伴奏樂曲中最早聞名于世的典范,在音樂結構、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舉世無雙,更被譽為演奏家技巧與修養(yǎng)的試金石。馬莉老師不僅運用嫻熟的技巧,還貫以理性又平易近人的情感詮釋著這一紀念碑式的作品,聽眾們在她悠揚琴聲的引領下仿佛在歐洲的藝術圣殿中穿梭漫步。
緊接著,馬莉老師與鋼琴家武曉鋒先生合作演繹了又一首巴赫的作品——《G大調第一號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BWV1027)》。這首為古大提琴和古鋼琴而作的作品秉承了巴洛克時期教會奏鳴曲快慢樂章更替的特征。二位演奏家的合奏完美地體現出鋼琴與大提琴的平等配合。古大提琴是大提琴的前身,有六根弦。將此作品移植到僅有四根弦的大提琴上,其演奏難度必然有所增加。大提琴憂郁沉思的琴聲在鋼琴的襯托下低吟淺唱,一曲演罷,觀眾們依舊沉浸在樂曲所營造的豐富情感體驗中,余音繚繞,回味無窮。零星的掌聲漸次響起,之后便是一片熱烈歡呼與鼓掌,音樂會帶給大家的享受想必就是如此。
音樂會下半場,馬莉老師與武曉鋒兩位演奏家為大家?guī)砹烁嗟囊暵牆M足,共同合作了福列的《悲歌(為大提琴與鋼琴而作)作品24》與門德爾松《D大調第二號鋼琴與大提琴奏鳴曲 作品58》。《悲歌》是一種無邊無盡的悲慟,大提琴的琴聲如怨如訴,純凈又哀美,而中段鋼琴清純的彈奏表現出一種抗爭的情緒與沖動,但后來依舊屈于了更深的哀傷。將《D大調第二號鋼琴與大提琴奏鳴曲 作品58》作為節(jié)目單中最后一首演出曲目,可以說是馬莉老師對以上演奏的一個謝幕。歡快、諧謔、明朗的基調,將聽眾從剛剛悲傷情緒中牽向了輕松愉悅,在歡樂中結束這場與聽眾共同享受的音樂之旅。演出完畢觀眾們意猶未盡,在大家的Encore的歡呼聲中,馬莉老師與搭檔武曉鋒先生又加演了兩首輕松活潑的曲目,以饗聽眾。(文/張璇 圖/林捷)


更多有關"大提琴,音樂會,鋼琴,作品,老師"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南京藝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