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域—空間、展呈與博物館”學術研討會舉行
2014年6月7日,“場域——空間、展呈與博物館”學術研討會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貴賓廳舉行。本次研討會以“場域?黃建成設計”藝術展為依托,邀請國內外的藝術理論家、建筑家、空間展示設計師、美術館館長、策展人進行專題演講,在美術博物館建筑、藝術展陳設計與視覺傳達、策展實踐、美術博物館管理,以及場域理論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交流。
城市設計學院院長徐仲偶在開幕致辭中,對黃建成及其團隊多年來在室內展陳的空間設計探索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談到,黃建成作為日本愛知世博會和中國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的設計總監,他的藝術實踐和此次“場域”設計展正好可以成為一個探討國際和國內文化空間建設、設計議題的平臺。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以“現場與體驗:博物館的新價值”為主題,指出優秀的建筑師和設計師應當是我們這個時代文化的思考者和視覺的代言人。在此次展覽中,他特別注意到黃建成和他的團隊設計的課題集中在兩個“博”字上,即博覽會和博物館。他們所完成的這兩類建筑和展示設計,不僅滿足功能性的需求,更作為文化建筑來提升了公眾的文化認知和審美水平,體現著時代中國的文化形象。
隨后,德國博物館協會副主席、前紐倫堡國家博物館群總館長馬提亞?漢克爾(MatthiasHenkel)進行了“空間、時間和榮譽——博物館作為資本符號的區別和融入”的主題演講。他從哲學層面對西方不同時間對空間的論述進行梳理,最后回到當代,并提出了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他提出,博物館要教給觀眾一種描述空間的語言,使得他們具有包容性、參與性。在很多方面,博物館是互動的實驗空間,實驗室、舞臺、展示室,它承擔所有的功能,博物館有成為領導21世紀思維的潛力。
人文學院副院長劉軍為大家講解了“市場中的大眾、精英與先鋒文化”,他以中國的經濟背景、政治背景為切入點,討論了中國的文化現狀,特別強調了中國的城市化率和市場經濟,從社會、文化、政治的角度來觀察中國當代的藝術呈現,深入淺出的闡述了精英、大眾和先鋒文化內涵。
來自法國的克勞德?莫拉爾(ClaudeMollard)帶來了“博物館和地方分權的藝術實踐”的主題演講。作為前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籌建主任,他以蓬皮杜的開放為案例,探討了應該怎樣解釋文化的提升和需求,如何使藝術中心得到應用等系列問題,從文化工程、文化實踐的擴張、藝術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對藝術實踐進行分析,最后他對蓬皮杜藝術中心提出未來的預測和規劃,即在法國、中國上海建立生態蓬皮杜中心。
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黃建成第五個發言。他從設計師的角度,以文化和社會的層面,講述場域的概念,為大家闡釋“展示、呈現和多元空間”的主題。梳理了從展示到呈現以及多元空間的背景的交叉關系。黃建成利用米蘭世博會、湖南省博物館、中聯重科的工程機械博物館三個典型案例詮釋了設計師對場域的理解和實踐。從陳列、展覽、展示、呈現開始,由相對被動到主動,到交措,再到更加融入的信息傳播方式,把如何使藝術設計追求和社會需求相融合對接的過程貫穿在其設計實踐中。
最后一位演講嘉賓是來自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文化與媒體管理學院的院長克勞斯·西本哈爾(KlausSiebenhaar),他演講的主題是“文化=資本:布爾迪厄,文化資本和博物館空間”。他探討了布爾迪厄對于我們理解社會和文化場域、藝術場域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他提出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三者最后形成了符號資本,并通過最著名的歐洲收藏家詹姆斯西蒙的實際案例敘述了如何在資本之間進行轉化。他表示,社會空間和社會位置,包括社會文化、教育、政治,應該是跨越的,彼此之間可以交換資本。博物館也可以像一個小的展示世界,能夠交換思維方式。
本次研討會由人文學院副院長余丁主持,會議結束后,嘉賓發言將結集出版。
城市設計學院呂康/文圖
宣傳部徐新立/編
2014年6月11日




更多有關"中央美術學院,博物館,文化,資本,空間"的文章請點擊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