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表達、給予,而不是擁有和獨享——探訪雕塑系交流工作坊
“我是一個‘矛盾體’,既是老師也是藝術家。作為一位老師,我應該是發問者,不是解答者,在教學中扮演著引導交流的角色;而作為一名藝術家,我更想和學生平等交流、互相學習,鼓勵大家去選擇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荷蘭當代雕塑家、畫家和公共藝術家漢克·維希(HenkVish)對本次雕塑系的學術交流工作坊的教學方式做了這樣的解說。
2014年5月4日至30日,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副主任于凡教授邀請荷蘭藝術家漢克·維希,于中央美術學院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交流工作坊課程,由漢克·維希和于凡教授共同授課,以此增進教學的比較與互動,活躍學術氛圍,拓寬學術視野。參與本次活動的學生主要是德國明斯特藝術學院的15名德國學生和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的四年級學生,以及部分四工作室和研究生同學。同時,課程也吸引了許多“旁聽生”。
課程主要分為兩大板塊,前兩周的主題為“合作”,以德國學生與中國學生合作完成作品的形式進行。漢克并不規定學生做什么,而是通過提問題的方式去引導學生感受、思考、反思自己的作品,他尊重每位學生自己的想法。同時,漢克強調:“團體合作的動態很重要”,在這個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對自身創作方法、看法及習慣都可進行有趣的交流。漢克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消除國界之分,展現合作效果,體味藝術在其中的作用。
后兩周的主題為“介入空間”,以20名中國學生為主力,對雕塑系大堂的物品、擺設及裝置進行改變,以此重構一個新的場景,給予空間一個新的身份。區別于上次的創作方式,本次課程是讓學生利用空間原有物品和身份,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展現獨特視角,進行一次將教學空間轉變為藝術空間的藝術實踐。
通過第一階段的活動,中外學生進行了深入交流,從日常生活、外出游玩到制作雕塑,學生們不僅收獲了友誼,更在文化互動上邁出了一步。第二階段的“介入空間”課題,使學生們開始思考自身、作品與社會文化的關系。
“我第一次感覺我們的創作與國外的很近,在了解了國外現今的藝術情形后,我有了創作的底氣。”雕塑系大四學生彭云在參加完這次課程后,對國外的雕塑藝術創作有了切身感受,這也給她帶來了強大的信心。漢克教授也認為,中德學生的作品沒有很大差別,國外的雕塑課程與中央美術學院的三、四工作室的教學方式并無很大區別,在材料使用和工作方式上都是可以進行全面接合與交流的。
漢克面對中國的當代藝術,表達了自己的藝術態度,他認為“當藝術成為了奢侈品時,問題就出現了”,“藝術是表達、是給予,而不是擁有和獨享”。在中國,很多人購買藝術品是為了彰顯身份,是一種投資,而在西方,藝術家用藝術的方式分享他人并回饋社會,將財富捐給學校、非營利藝術機構及博物館等,所以漢克認為后者才是中國藝術家有義務去從事的、有意義的事情。
作為一個藝術家、一名老師,漢克認為同學們十分優秀,“他們有自己堅定的信念和明確的方向,并能為之不斷奮進”。他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融洽相處,并感謝學生的精彩創作。于凡教授也認為,工作坊充滿了互助與感恩的氛圍,由此建立起了一種正能量,這個工作坊就是一個小的模范居,學生們在其中學會了如何去做一名優秀的藝術家。
漢克·維希簡介:漢克·維希是荷蘭當代雕塑家、畫家和公共藝術家,他曾多次到訪中國,在中國有三件作品,分別保存在奧林匹克公園、大同中國雕塑博物館及清華大學。他版畫專業出身,早期從事街頭表演藝術,30歲后成為了雕塑家。他的作品富有隱喻、張力和闡釋的空間,擅長用一種調侃的口吻敘事,用藝術喜劇的手法挖掘生活。在中央美術學院曾舉辦過“Thingkingofsculpture(關于雕塑的思考)”的精彩講座。
學生張柏寒/文
宣傳部宋曼青/圖
宣傳部/編
2014年6月11日








更多有關"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雕塑,學生,維希"的文章請點擊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