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聞網:校園足球衛冕冠軍是如何煉成的?
上海教育新聞網第12屆全國學生運動會專題報道之關注上海校園體育發展系列報道于6月13日登陸資訊頻道,首篇報道《校園足球衛冕冠軍是如何煉成的?》深入反映了上海電力學院的體育教學工作和取得的成績。全文如下:
【第12屆全國學生運動會專題報道之關注上海校園體育發展系列報道之一】
有這樣一群男孩,他們熱愛足球,在學業繁重的中學時期,他們的足球場就在籃球場、在教室里、在走廊間;腳下踢的往往不是球,而是空飲料瓶;他們沒有教練輔導,沒有裁判吹哨,沒有觀眾,但是他們很快樂。來自五湖四海的他們,經歷了高考后聚集在上海電力學院,在前國腳、上海足壇名宿朱有宏教練的精心打造下,迅速成長為上海校園足壇一支實力強勁的隊伍,2014年一舉成功衛冕上海市校園足球聯盟大學組業余級別冠軍。
世界杯前夕,記者來到了上海電力學院,探訪球隊成功衛冕的秘訣。
昔日國腳潛心校園 發掘“千里馬”
朱有宏,一個曾經在中國足壇響當當的名字。上世紀80年代,他是上海灘首屈一指的前鋒,兩次入選國家隊并在1990年的全國聯賽上獲得金靴。
現在的朱有宏,已經褪去昔日的光環,潛心于校園培育足球苗子,成為校園足球聯盟旗下球隊中最知名教練之一。
其實,他在退役后曾到上海最早的業余足球俱樂部中紡機擔任教練,機緣巧合下,從2007年開始帶領大學生足球隊,并找到了與帶領職業球隊不一樣的感覺。“這些孩子都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我從最基本的接傳球、停球技術開始,手把手地從頭教起,看著他們漸漸成長成熟起來,取得這樣的成績,這種感覺很美妙”。
如果說朱有宏是“伯樂”,那么上海電力學院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大二學生王圣淇就是他發掘出來的一匹“千里馬”,按照常規,朱教練挑選球員是有一套程序的,學生自主報名、考察身體耐力素質以及協調性、傳球控球練習、踢比賽、淘汰……而被校友們戲稱為“上電樸智星”的王圣淇卻是在參加大一新生軍訓時被他一眼相中,那一刻,他正利用軍訓間隙在球場上專注地顛球。
朱有宏選擇王圣淇的原因也很簡單直接:“興趣一定是最重要的,只有學生發自內心地熱愛足球,愿意去學去練,才可能取得成績”。
事實證明,這匹“千里馬”沒有選錯。
兩年來,王圣淇不負眾望地創造了不少“傳奇”。 在小組賽與華東理工大學的對陣中,因為比賽與考試時間沖突,王圣淇先參加考試,提前交完答卷趕往球場。當時球隊上半場0比1落后,王圣淇二話沒說披上戰袍,在球隊命懸一線的關鍵時刻,他以靈活的跑位,游弋于對方禁區,盤活了整支球隊,十分鐘之內連進兩球,并以2比1逆轉取勝。
在2014年上海市校園足球聯盟杯賽決賽中,上海電力學院足球隊以3比0戰勝上海交通大學隊,成功衛冕,王圣淇榮膺“最佳球員”,隊員蘇龍杰獲得最佳守門員稱號,主教練朱有宏則獲評“最佳教練員”。
值得一提的是,王圣淇還是歷屆全國大學生足球聯賽里,唯一一個來自上海的“無畏戰士”(最有價值球員)。
訓練注重滲透德育 態度勝過結果
“過去人們總有一種觀念,會踢球的隊員都不太會讀書”,但在朱有宏看來,會讀書代表接受能力強,只要肯學肯練,踢球一定不會差。“除了教會學生們學會踢球之外,還要教會他們做人做事的道理。”朱有宏認為體育與德育一樣重要。
球隊一般下午4點30分開始進行訓練,一般練2小時,一周要練4天。隊長裘笑寒認為,這樣的訓練力度并不會影響正常的學習,“合理的時間管理反而會提高學習效率,我相信一定可以在學習和運動間找到那種很微妙的平衡”,他還特別提到了朱教練常說的那句口頭禪,“我現在是在教你們踢球,但你們記住了,做人也是同樣的道理”。
裘笑寒踢的是中后衛的位置,這個位置是他之前從未接觸過、也不是最想踢的。但兩年踢下來,他徹底想明白了朱教練的那句話,“只有將個人的力量融入團隊,這樣的團隊和個人才是真正的勝利”。
作為隊長,訓練時他更加愿意主動分享,和隊友們分享感受、經驗、得失,賽場上,他更愿意做隊員的配合,為團隊整體實力的發揮,創造勝利的條件。跟著朱教練踢了兩年球,裘笑寒跟王圣淇都只看過他發過一次脾氣,“全國比賽時,有一場淘汰賽我們前20分鐘踢得很漂亮,后來心態放松丟了兩個球,中場休息的時候朱教練狠狠地發了一通脾氣”,王圣淇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說,“教練很重視我們的精神面貌,比賽輸了他不會批評我們,但態度必須端正”。
把一支默默無聞的球隊帶成上海高校的足球強隊,朱有宏付出的心血不言而喻,他也坦承現在開始有點壓力,“畢竟拿了兩次冠軍,關注度肯定不一樣,發揮的空間也就不一樣了”,但以不變應萬變也正是他的“拿手好戲”,“我就只管挑我的好苗子,幫助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點找到球場上最合適的位置,我希望我的隊員在比賽過程中注重過程,不要總想著輸贏,踏踏實實地訓練,積極默契地配合,發揮出應有的水平,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著力培養體育素養 讓大學生終身受用
如果你認為這支球隊的蛻變全因這位“名教練”,那你一定錯了。
在上海電力學院,足球只是體育項目中的“后起之秀”,據校體育部黨總支書記于善安介紹,電力學院手球隊勇奪2013年兩岸四地大學生手球賽冠軍;擊劍隊去年在全國大學生擊劍錦標賽中勇奪五金三銀四銅,創歷史最好戰績;定向越野在全國和上海市大學生比賽中名列前茅;乒乓球隊去年力克傳統強隊,奪得乒乓球比賽團體冠軍;田徑、排球、籃球等項目在上海市高校比賽中均取得較好名次。
如果你認為上海電力學院是一所體育特色傳統高校,那你又錯了。
該校體育部主任胡志麟向記者透露,他在1997年調入上海電力學院時,當時的體育工作幾乎是從零起步。10多年來,學校抓教學、抓競賽、抓科研、抓群體,各個體育項目遍地開花。2008年,學校建成由坡道、鐵索、梅花樁等21個鍛煉項目組成的“體育長廊”。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性別、年齡結構進行體育鍛煉,同時還能得到相應的評分。“體育長廊”正式投入使用后,明顯改善和提高了學生身體素質。
前年起,上海電力學院又要求所有的體育教學課程中必須加入中長跑這項運動,兩年下來,學生的整體耐力提升很快。今年起,學校又要求每個學生都參加跳繩考試,下一步還試圖把花式足球、花式籃球引入體育課堂。今年暑期,學校還計劃將整支足球隊送到山東魯能足球學校去進行集訓,通過與高水平隊伍交流來進一步提高水準。
學校在校園體育建設領域的資金和精力投入如此大,效果到底體現在哪里?胡志麟如數家珍,一口氣舉了好幾個例子。“你去操場的圍欄邊看一看就明白了,過去中長跑考試結束,‘嘩啦啦’全是學生靠著圍欄在嘔吐,現在嘔吐的痕跡已經幾乎沒有了”,“你再去操場上看看我們的學生跳繩,單腳跳得‘嗒嗒嗒’的,一分半鐘能跳200多下,而且是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學生都可以做到”,“你再去我們剛剛擴建的健身房看看,前陣子添加了幾十萬元的器材設備進去,非常受歡迎,學生的肌肉線條練得非常漂亮”。
胡志麟還特別提到體育部的一項設想,那就是把各項運動的核心精髓部分進行提煉,通過體育教學教授給普通學生,“換句話說,就是讓他們對于各項運動都能掌握一點‘三腳貓’的功夫,掌握了一定的體育技術,他們才會有興趣去學,哪怕以后步入工作崗位都可以隨時拿出來展現自己。或許,這樣的理念正是與當前校園體育工作的方向契合的。校園體育不是培養職業運動員,更多的是培養大學生們體育素養,讓他們終身受用。”記者 程媛媛 劉曉晶
網址鏈接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4/06/13/651682.html
宣傳部 供稿
更多有關"上海電力學院,華東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體育,球隊"的文章請點擊進入上海電力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