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等全國主流媒體再次對文華學院個性化教育關注報道
文華學院自探索個性化教育辦學特色以來,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成績,受到社會媒體廣泛關注,近年來,《光明日報》、《人民日報》、《楚天都市報》、《武漢晚報》、《武漢晨報》、《楚天京報》、光明網、荊楚網等社會媒體先后多次對學校個性化教育給予關注報道。2014年6月23日,《光明日報》教科新聞版再次以《挖潛能、搭平臺、給空間——文華學院探索個性化教育實踐》為題,大篇幅對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個性化教育辦學實踐與成績進行報道,光明網、鳳凰網、中國網教育頻道、搜狐網、等媒體紛紛進行轉載報道。
《光明日報》2014年6月23日第六版教科新聞
挖潛能 搭平臺 給空間
——文華學院探索個性化教育實踐
光明日報記者 夏 靜 光明網記者 張 晶
可逃生皮帶、火災逃生繩、自動售衣機、新型香煙盒…誰能想到,這些都是一名三本院校的學生發明的。位于湖北省武漢市的文華學院2010級自動化專業學生何良明,捧著自己的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說:“取得這樣的成績,得益于學校實施的個性化教育。”
“個性化教育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個性,發掘學生的潛能促使其成才。”文華學院院長劉獻君說,11年來,學校堅持個性化教育的理念,努力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最適合的教育。在這里,每個學生都可以找到自由發展的空間。
幫學生挖潛能
在文華學院,除了輔導員、老師、教授,還有一種特殊的老師——“潛能導師”。
2009年以來,學校挑選了1236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經驗,具有較強職業規劃和學業規劃指導能力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和教師干部,給本科生做“潛能導師”。單獨指導學生,引導學生學習實踐,“挖”出自身特點,讓學生的興趣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剛進文華時,我很迷茫,找不到未來發展的方向。”考上廣東工業大學研究生的何良明回憶到。“潛能導師”黃金剛鼓勵他,“你動手能力強,能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路。”黃老師指導何良明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規劃,參加大學生創新團隊,課余時間在實驗室里做實驗。大學四年,他的多項發明先后獲得國家實用新型技術專利。
副院長陳思中介紹,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在“潛能導師”的指導下,文華學院學生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30余項。2013年,有關“潛能導師”的課題《獨立學院本科學生個性化教育的探索與實踐》,獲第七屆湖北省高校教學成果一等獎。
讓夢想照進現實
“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給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就尤為重要。讓學生有機會鍛煉能力,發揮才能。”劉獻君介紹,學校成立多個創新創業工作室,為學生提供難得的實踐機會。
前不久,大四學生彭誠接到了江蘇四季沐歌太陽能公司的錄用通知書。他說,在文華Dteam團隊里的鍛煉經歷是求職成功的關鍵。
3年來,文華Dteam團隊從最初的5人,擴大到39人,現已成為湖北知名創新團隊。獲各類省部級學科競賽大獎近20項,申請實用技術新型專利4項,發表學術論文3篇。
近年來,學校先后成立各類創新創業工作室近20個,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30余個,聘請相關專業教師為他們提供指導,為學生個性發展搭建了良好的平臺,成效顯著。
讓課改成為發展的翅膀
“課表如果排得滿滿當當,學生就沒有自由發展的空間了。”國家高校教學名師、副院長嚴國萍將課程設置比作壓彈簧,壓得太死容易壓壞,有一定的彈性空間,才能產生更大的勢能。
學校先后進行了三次課程改革,將專業必修課的學分壓縮到65%,選修課的學分提高到35%,大幅提升實踐教學必修學分,明確規定工科專業實踐學分要達到30%以上,以確保學生能動手實踐,學以致用。在部分與企業合作的專業中,實踐課程的內容完全由企業來設置。
這學期,學校又推出湖北首例“慕課”教學,用網絡資源,讓學生不出寢室,就可以聽到北大、清華的名師上課。
如今,文華學院已初步構建了“一個中心,三個關鍵,五個注重”的個性化教育體系。以學生為中心,圍繞“潛能”“立志”“空間”三個關鍵,通過培育學科專業特色、增強專業和課程的選擇性和靈活性,加強實踐教學,為學生量身定制培養計劃和個性化課表,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最適合的教育。
更多有關"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廣東工業大學,學生,光明日報,潛能"的文章請點擊進入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