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咨詢確認書”就能穩當入學嗎 復旦“爽約”戲碼再升級
復旦大學未錄取重慶江津中學考生已引發熱議,如今又曝出北京考生也遭遇同樣狀況!
重慶考生:
陽陽今年高考考取了671分,乃江津區文科第一名。分數出來后,多家名校拋來橄欖枝,陽陽被復旦大學招生組告知“上復旦應該沒問題”,最終與復旦大學招生組簽署一份“復旦大學2015年專家組咨詢確認書”,這份確認書上寫著:經招生組專家審核,確定你為復旦大學2015年“優秀推薦生”,推薦專業:社會科學試驗班和中國語言文學類。優秀推薦生,凡第一志愿報考我校并且高考成績達到我校在當地調檔線者,將擇優錄取到上述專業之一。
7月18日,陽陽查詢錄取結果,不料卻被平行志愿的第二所大學錄走了。
北京考生:
北京一名考生也在網上曬出一份“復旦大學2015年專家組咨詢確認書”,且稱:“北京文科663,與重慶狀元經歷相同,最終差一分!為此還放棄了人大……這就是所謂名校。”
該考生曬出的確認書與陽陽簽署的確認書如出一轍,有差異的只是推薦專業中寫著“1、社會科學實驗班;2、歷史;3、經濟”。
確認書中寫著一條“凡第一志愿報考我校并且高考成績達到我校在當地調檔線者,將擇優錄取到上述專業之一”,若按規則,自己的分數確實沒達到當地后來劃定的調檔線,但此前與復旦大學招生組的交流中,對方明確說了“一定沒問題”才簽了確定書。
此事的問題不在于錄取,而在于此前復旦老師的蒙騙。該考生最終被北京師范大學錄取,其稱“畢竟都錄完了,也不想追究了。既然已經有新聞報道,有了一定影響力,達到讓大家知情、避免類似失誤就可以了”。
關于陽陽的個案,復旦大學回應媒體校方已獲悉,正在核實情況。
而對于此類現象,復旦大學宣傳部多位負責人,均未獲得回復。
“預錄取”屢禁不絕已成頑疾
高校與考生錄取前簽訂有關協議,后考生未被錄取,這類情況此前已有新聞曝出:
2011年,南京大學跟安徽7名考生簽訂“預錄取”協議,最終7名考生因未達調檔線而“被拋棄”,學校解釋稱,已對該省生源追加至30多名,實在無法再增加名額,只能舍棄無為中學7名低于提檔線的考生;
2014年,沈陽音樂學院給上百位考生辦法專業合格證書,標明“計劃名額之內”,最終“放了鴿子”,遼寧省教育廳當時通報,沈陽音樂學院違規。
預錄取通知書本身是無效的,且不受法律保護。
“鴿子門”事件中,高校實際上誤導了考生,并給考生造成了實際損害。但由于預錄取本身沒有法律約束力,因此被爽約的考生很難追究校方的責任。這些考生本身也有些不理智,輕信了學校的承諾。在無法認定高校構成侵權和欺詐的情況下,目前只能在道義上對其進行譴責,教育主管部門也應規范高校的招生行為,叫停預錄取。
“預錄取”是沒有法律效力的高校搶生源行為,“如果考生的分數達到該校在當地的錄取線,沒有這一紙協議,學校也必須按規定錄取;而如果考生的分數低于該校在當地的錄取分數線,按照投檔、錄取規則,即使有“預錄取協議書”,也無法被這所學校錄取。”
事實上,從2012年起教育部就頒布了相關禁令,明確規定“在錄取工作結束前,高校不得以各種方式向考生違規承諾錄取或簽訂‘預錄取協議’或以‘新生高額獎學金’、‘入校后重新選擇專業’等承諾吸引生源”。
但現實中,此類現象屢禁不絕。2015年6月底,清華北大兩家名校還曾因招生在微博上“打架”,其中也曝出“拿錢誘惑考生”等內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