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半數畢業即創業者熬不過3年 對行業缺乏認知不受青睞
超半數畢業即創業者熬不過3年
經過近1年的努力,王碩斌的網站終于在2010年年底實現盈利。就在嘗到甜頭的王碩斌準備辭職全職創業時,合伙人出現了問題,導致這場創業于2011年無疾而終。王碩斌重整旗鼓2012年又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半年后創業項目逐漸步入正軌。
與王碩斌不同的是,更多剛畢業就創業的年輕人在不久后選擇了退出。
據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的應屆本科畢業生,3年后有超過半數的人退出創業。其中,2007年創業的應屆畢業生3年后還有36.4%的人還在繼續,2008年這一數字為33.7%,2009年為29.6%,2010年為41.1%,2011年為44.8%。
對此,拉勾網聯合創始人鮑艾樂認為,創業本身其實就是篩選的過程,“創業并不光鮮,過程非常艱苦,是對信心的極大考驗,很多人是撐不下來的”。
不少投資人不約而同地將退出創業或創業失敗的原因與創業者自身的心態和能力聯系到一起。
德迅投資董事總經理邱淳認為,“為創業而創業”的動機是當下大學畢業生創業失敗率較高的原因之一,“基于不想工作、不想給別人打工的想法而創業,不一定是種很好的創業心態。創業需要先有耐心的積累,憑著想象和熱情一頭扎進去會走很多彎路”。
“要理想不要理想主義”則是天使灣創投副總裁尚耀庭對年輕人創業應有心態的概括:“不少年輕人來找我們時都抱著改變世界的想法。這很好,但很多時候也不現實。如果大家都想做出阿里巴巴、百度這樣的成果,失敗率肯定高,愿望要與能力相匹配。”
從項目角度來看,國信行健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投資總監柏婷認為,如果創業項目本身是做技術研發創新的高校科研成果,可以快速市場化,創業成功的可能性就較大,因為技術門檻高,對創業團隊前期管理水平要求就相對低,項目存活兩三年是非常正常的,“但模式容易被復制,無核心競爭力,甚至完全復制美國互聯網玩法的創業項目,創業失敗的幾率就較大”。
投資機構并不青睞一畢業就創業的人
在拿到50萬元種子投資前,許耀文已經至少找30家投資機構談過了。“可能是受媒體報道的影響,不少人都覺得找投資特別容易,但其實并不是。”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上,許耀文利用與投資人見面的間隙告訴記者。
據麥可思研究院《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統計,在應屆本科畢業生自主創業的資金來源中,風險投資所占的比例徘徊在1%~2%上下,最高是4%。父母親友投資或借貸、個人積蓄是創業資金的主要來源,2009年~2014年,這些資金所占比例始終在80%以上。王碩斌第一次創業的起始資金中有二三十萬來自其父母。
“1年里少說也有幾千個剛畢業的學生來找我們投項目。”尚耀庭說,“但我們真正投下去的也就三五十個,與其他機構相比,這個數量已經不小了,我們畢竟還是比較青睞年輕人。”
受訪的投資人普遍認為大學生剛畢業就創業“不太靠譜兒”。
即便曾多次投資大學生創業項目,真格基金投資管理副總裁劉元告訴記者:“大學生創業本身被公認為是高風險的事,失敗率比有過工作經驗、甚至有過失敗創業經歷的創業者高出許多。除非是擁有異于常人的天才或經歷,大學畢業生往往很難從優秀的基金獲得投資”。
柏婷則認為,創業需要的“對行業的深刻認識,豐富的人脈資源,組建團隊、洞察數據”等能力,“應屆畢業生不太可能具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