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高考政策漏洞被頻鉆 是學生被逼急還是政策門檻高?
日前,內蒙古招生考試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內蒙古招辦”)發文,又取消了2名弄虛作假考生錄取資格。
該報道稱,高考結束后,內蒙古招辦陸續接到舉報,反映部分考生通過資格造假獲取在自治區參加普通高考的資格。
經過自治區和相關盟市有關部門的進一步核實,又確認2名考生提供虛假信息。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辦法 》(教育部第36號令),決定給予該2名考生取消高考考試成績及錄取資格的處理決定。
值得一提的是,自高考成績公布以來,內蒙古招辦已3次發文取消資格造假考生錄取資格,目前該地區已有13名考生被取消報名資格、錄取資格或高考成績。
6月20日,據報道,內蒙古各盟市招生考試委員會近日對轄區內被舉報的涉嫌“高考移民”考生開展了深入核查,發現部分考生通過冒名頂替、弄虛作假等手段獲得內蒙古高考報名資格。內蒙古招辦決定取消8名考生報名資格,已經參加高考的,取消高考成績。
7月13日報道,內蒙古招辦當天公布消息稱,又有3名弄虛作假考生2015年高考考試成績及錄取資格被取消。
上述報道還提到,13日被取消錄取資格的3名考生屬于內蒙古第四批被查實的“高考移民”。高考成績公布前,內蒙古今年已查實“高考移民”1504人,包括高考前清退1465人,考試期間查實39人。
近年來,許多省份的人員通過種種渠道將全家戶口遷入內蒙古,子女在內蒙古空掛學籍,學業水平考試期間來內蒙古參加考試,考完又返回原籍上學。屬于“高考移民”的考生一方面在原籍享受優質的高中教育,一方面來參與招生計劃的競爭,擠占國家分配給內蒙古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
某媒體今年6月曾詳細報道多名河北官員將子女送往內蒙古參加高考,被查出后報考資格被取消的案例。
另據披露,內蒙古方面今年5月向河北省紀委發出的《關于商請查處河北省公職人員組織參與高考移民的函》中稱,1300多名持外省身份證考生的父母,相當一部分是河北省公職人員,且列出183個家長的所在單位。
名單顯示,這些家長的供職單位包括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河北師范大學、唐山市第一中學、唐山市稅務局、灤南縣人大、固安縣中醫院、宣化縣財政局、秦皇島市環保局、邯鄲市政協、張家口市交通局、承德市司法局等。
據7月24日報道,內蒙古招辦副主任阿拉塔就此事表示,內蒙古招辦將繼續接受對高考移民的舉報,以零容忍的態度,對被舉報的涉嫌違規考生進行全覆蓋排查。目前仍有一些相關線索在調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