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時報】35分鐘紀錄片《2012我們在惠大》講述新生入學全過程
“沒想到自己會出現在鏡頭里。”22日晚8時,惠州學院首部由學生拍攝的大型校園紀錄片《2012我們在惠大》首映,前來觀影的300多名師生反響熱烈,現場有掌聲有笑聲也有淚水。
學生看首映淚眼婆娑
這部長約35分鐘的紀錄片,講述的是2012級大一新生入學的全過程。全片兩條線索互相交錯,第一條線索是純紀錄影像,包括新生入學當天、第一次開班會、社團協會招新、軍訓等場景,配以旁白解讀;另一條線索是隨機抽取學生訪談,邀請他們參與討論熱門校園話題,如開學當天回憶、大學愛情、參加社團感想、做兼職、面試工作等,既有新生的想法,也有師兄師姐們的經驗和建議。
首映現場,同學們感觸良多。看到新生頂著烈日軍訓的場景時,就連男生也淚眼婆娑。出現在軍訓場景中的男生黃文淇詫異地說:“沒想到自己也會出現在鏡頭里。”在大學生談戀愛話題討論中,當政法系女生說出 “高中老師曾說,大學不談戀愛,那就是傻子”這一句話時,又引發全場大笑。“里面每一個話題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覺得非常好看”。美術系大二學生何景和計算機系大一學生徐前都給片子打了100分。
16人參加拍攝退出14人
這是該院首部由學生拍攝的大型校園紀錄片,由音樂系2009級(2)班的袁野和經管系2009級(1)班的鐘玉城共同打造。“拍攝新生入學的第一天,拍攝隊伍本有16人。結果第一天拍攝結束后,就有14人因各種原因退出,只剩下我們倆了。”
“我們熱愛拍攝,最大的夢想就是做出一部好片子,已經是大學最后一個學期了,更要堅持做下去”。為了拍好這部片子,兩人常常忙碌到凌晨3點,第二天不到8點又起床繼續開工。這部紀錄片除了旁白是在網上招募人員錄制的,編劇、攝像、燈光、錄音、后期剪輯等全部工作幾乎是由袁野、鐘玉城兩人齊力完成。非專業出身的他們不僅要自己摸索技術問題,還要籌備經費和設備,歷時8個月才完成這部作品。“拍攝所需設備是找公司租借的,除了工作服有贊助之外,其余1萬多元的經費全部由我們自己出,其中一部分還是袁野的學費”。
為了鼓勵、鞭策自己克服困難完成夢想,他們還做了個有趣的約定:在首映前,愛剃胡子的袁野不能剃胡子,頭發濃密的鐘玉城則不能剪頭發。“這樣當我們摸著長長的胡子和頭發時,就知道先要趕快去拍片”。
幾經波折,片子終于首映并獲得觀眾們的肯定,兩人都松了一口氣。接下來他們還有很多后期的收尾工作要做,剃胡子、剪頭發則還要再等幾天。
準備上傳到視頻網站
對于學生的這部作品,校方也給予了肯定。“當初學生把初成品拿給我看時,我覺得跟之前的校園拍攝作品很不一樣,這部片子反映了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可以傳遞很強的正能量。但是在制作上還可以做得更精細一些,我給85分”。該院團委老師賴昭華說。
“片子拍得很具真情實感”。該院團委副書記張小琨認為,網絡時代學生與時俱進,這一做法很值得鼓勵。
前來捧場的訪談節目制片人沈楨也對該片給予好評,“總體而言,覺得這部片子很棒。雖然片子開頭部分旁白、配樂稍顯多余,但只要大家覺得滿意就是真的滿意”。
鐘玉城告訴記者,接下來他們打算再找個場地,把片子再放一遍,征集大家的意見。然后,把《2012我們在惠大》及前不久制作的《空城》一起上傳到熱門的門戶視頻網站上。能得到更多人認可,這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支持和鼓勵。
專 訪
就想拍點紀錄片
在首映現場,記者對袁野、鐘玉城進行了專訪,了解他們的拍攝心路歷程。
《東江時報》:為什么選擇校園紀錄片這一題材?
袁野:這是我提出來的。現在很多大學生在拍攝校園愛情微電影,沒什么看點。我們想嘗試拍些別的東西。
《東江時報》:你們倆怎么分工?
鐘玉城:我主要負責實際操作工作,90%的拍攝、后期剪輯工作都是由我完成的,我是做細活的。
袁野:拍攝要用到的設備由我去跟租借公司談,部分經費就是去外面找朋友東拼西湊而來的,我是做粗活的。
《東江時報》:8個月制作過程中最讓你們興奮的是什么?
鐘玉城:第一是片子剪輯完成老師說很好,可以為我們舉行首映,我開心死了;二是首映時,我沒有想到會有這么多笑點,讓我有點意外卻也很開心。
袁野:當整個片子剪輯完成、輸出成片的那一刻,我心里很激動。另外就是美術系的廖廣堅原本買好車票準備回家,但為了幫我們設計海報又留了下來,而且海報很美,出乎我的想象。
《東江時報》:你們給自己的作品評個分,滿分是100分。
兩人不約而同脫口而出:“80分!”
《東江時報》:現在很多大學生自導自拍短片,你們怎么看?
鐘玉城:我也觀察到,大學生拍微電影這幾年發展很迅速、很平民化。這讓我們覺得拍攝電影不再是一件遙遠的事,我們通過努力也可以做出好作品。
袁野:有想法去拍片子固然很好,但還要有很強的執行力和毅力才行。
幕后故事
好事多磨 首映三次推后
保存素材的電腦被偷走,懸賞萬元也找不回;軟件出問題,片子差點做不成;原定于去年10月初上映的紀錄片,再三推遲上映時間……紀錄片《2012我們在惠大》的拍攝,可謂是一波三折。
首映前1小時還在剪片
袁野和鐘玉城相識于2011年暑假,當時電影 《東成西就2011》在惠州招募群眾演員,兩人都被選中。兩人對拍片都有著濃郁興趣,2012年9月4日,大四開學前4天,袁野找到鐘玉城,提出拍紀錄片的想法,兩人一拍即合。
袁野和鐘玉城告訴記者,紀錄片原定于去年10月初就首映,但是真正拍攝的時候發現一切沒那么簡單。無奈之下,兩人又花了兩個月補拍各類素材,準備延遲到去年12月首映。到了12月,他們卻發現素材太多了,必須進行剪輯,同時首映的場地也還沒定下來……寒假過后,他們剪好了片子給該院團委老師看,受到了好評。與此同時,首映場地也順利批下,這才定于3月22日首映。直到首映前1個小時,鐘玉城還在急忙地剪輯影片的部分內容。“我們想讓觀眾看到最完美的片子,所以不停地修改。”
電腦被偷忍痛棄部分素材
從拍攝到首映,他們還遭遇了兩個大“坎”。
3月初的一天深夜,鐘玉城家中被盜,他那臺老舊的臺式電腦被偷走了,里面存的除了論文初稿等文件外,還有紀錄片中關于畢業生部分的素材,“當時真感覺天塌了”。
為了找回寶貴的視頻素材,鐘玉城甚至在微博上懸賞1萬元想要找回電腦,微博被轉發了幾百次,但還是沒找到。由于紀錄片題材的特殊性,錯過了的素材不可能再補拍,鐘玉城感到非常絕望。在袁野和朋友們的安慰下,他忍痛放棄丟失的素材,對剩下的素材進行加工。
挫折接二連三,在首映前兩個星期,他們的電腦因系統問題,輸入插件突然壞掉,上傳作品轉換不了格式,這意味著作品無法輸出成型。“這可把我們給急死了!”鐘玉城花了三四天時間,一邊自學另一種相關軟件,一邊制作片子,終于有驚無險地完成了任務。

袁野

鐘玉城
本版文字 《東江時報》記者林奶花 曾酉璇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
《東江時報》記者周楠攝
來源:2013年3月25日東江時報教育培訓周刊
http://e.hznews.com/paper/djsb/20130325/A16/
更多有關"首映,東江,片子,紀錄片,拍攝"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惠州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