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程泰寧院士:“建筑創作”茶山論“建”學術研討會系列報道二
重大城科新聞網5月27日電(新聞中心 姜鑫) 25日上午11點,在茶藝山莊國際會議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聯合工程公司總建筑師程泰寧作了有關“建筑創作要立足此時、立足此地、立足自己”的學術講座。程泰寧一直堅持在第一線工作,致力于努力探索中國現代建筑的發展道路,提出了“立足此時,立足此地,立足自己”的創作主張,主持設計了如杭州鐵路新客站、加納國家大劇院等一大批優秀的作品,在業界有著廣泛的影響。
程院士在講座一開始就指出,跨文化發展與中國現代建筑的創新要注重三個方面:價值判斷與評價標準的同質化,西方化是建筑創新的思想障礙;文化的自覺、自信,是建筑創新的思想基礎;立足自己,在跨文化對話的基礎上實現中國現代建筑的創新。程院士說明要實現以上三點,就要明確對外來文化所采取的態度和對自己文化的態度,熟悉外來文化優勢與不足的同時要了解自己文化的優勢與不足。
跨文化發展是一條中國現代建筑發展過程的必由之路
程泰寧院士認為西方建筑是一個相互矛盾的多元綜合體,有益的經驗和思想常被包括在與觀念似乎完全相反的流派之中。因此,把一個時期,一個流派看成是西方建筑的全部,既不符合事實,也對創作有害。
中國建筑師要向西方多元化的建筑流派學習,學習他們在形式上的創新精神,但更要學習西方現代建筑重視理性分析的傳統。這是一個具有普適價值的傳統。這對于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建筑理論體系,對于建筑創作至關重要,同時對西方現代建筑的發展也至關重要。
近幾十年來,西方由工業社會進入以“消費文化”為表現形式的后工業社會,西方文化出現了一種從追求本原逐步轉而追求“圖像化”的傾向。有法國學者認為西方開始進入一個“奇觀的社會”,一個“外觀”優于“存在”,“看起來”優于“是什么”的社會。有些藝術家認為“形式就是一切,只有能引起人們的驚奇藝術才有生命力”。他們甚至認為“破壞性即創造性、現代性”。
程院士認為對此類哲學和美學觀點有清晰的認識,理解之后才能夠學習其好的方面。建筑畢竟不是藝術,也不是消費,不是好玩,而是一種文化。建筑創造只有從建筑本體出發,結合自身文化,從一種社會責任出發,才不失創作的魅力與價值。
在現代化、全球化語境下解讀傳統
現代中國文化源自傳統,又完全不同于傳統。現代和傳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時空概念和文化概念,傳統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延續。對于中國建筑師來說,傳統與現代似乎是一個難解的結。在創作中如何借鑒傳統,已經成為不少中國建筑師長期以來揮之不去的困擾。
如何借鑒吸收傳統。中國傳統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應作多層次、多方面了解:形,形式;意,意象,心象,是一種東方的創新性思維和審美思想;理,哲理與文化精神,為建筑創作之“道”。
程院士認為傳統不等于中國,現代不等于西方。在跨文化交流的基礎上,探索出“現代建筑”和“中國建筑”的契合,尋找中國文化精神,力求創新中有突破和創新。這是一個有挑戰性的過程,我國不少建筑師已從不同方向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在演講最后,程院士展示了一部分自己的作品,詮釋了自己對建筑創作的理念。
(此文是由重大城科新聞中心記者根據程院士講話錄音及發言提綱總結而成,未經程院士本人審閱,敬請留意。)

更多有關"中國,建筑,傳統,院士,泰寧"的文章請點擊進入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