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感恩父母,每天都是感恩節
11月27日,感恩節前夜,氣溫驟降,謝露鳳拿出了棉被,并在微信朋友圈里記錄下了她對父親的思念。“天涼了,拿出了去年冬天父親從老家寄來的棉花被子……在看得見的地方,我的眼睛和你在一起,在看不見的地方,我的心和你在一起。”。謝露鳳告訴記者:“父親在去年9月去世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如今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但我現在更多的是感恩,因為是父親讓我懂得珍惜身邊人。”
謝露鳳來自美術系,今年大四了。她并沒有意識到明天就是感恩節。“我現在每天都感恩,不管是否感恩節。”
在身邊人眼中,謝露鳳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現在,她每隔一天都要與母親打電話,每次都會聊四五十分鐘。“我會跟我媽聊聊我每天生活中發生的事,還有我的一些感觸,我媽也把家長里短跟我說。” 但是,謝露鳳表示,“自從大三暑假,和媽媽、弟弟一起服務別人,一起修學,我才感受的到和家人從未有過的心貼心。”
大學幾年來,謝露鳳經常參與各種公益活動,她的角色是一名義工。在做義工的時候,她主要服務的是老人和孩子。在老人和孩子身上她漸漸的發現了人性的真善美光輝的一面,她不禁拷問自己:“我對父母做了什么?我有盡孝嗎?”百行孝為先,謝露鳳從大一開始學習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于是,以前很少做家務的她,在寒暑假回家的時候,開始幫忙做飯、洗碗,做家務。同時,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結合義工經歷,她經常會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孝”。
“打小我就愛自己做主,做什么事都自己安排好,最后再把決定好的事情通知父母。”謝露鳳告訴記者,2012年9月,她去藏地朝圣,并沒有和父母商量,而是等到去的前兩天,才把安排好的路線、時間通知她父親。“我告訴他我要去哪里,我哪一天到哪里。我都是以通知的形式告知父母,他們根本插不了嘴。”她認為,自己把一切都安排得很好,不用父母管了。“當我到成都的時候,剛到酒店放下行李我爸電話就打來了,問我到成都了吧?我沒想到他會心里如此惦記,一直盯著我的行程表。現在回想起來,我很不孝,我一定讓他擔心受怕了,我沒有考慮到父母的擔心。”
她父親曾說過,“你們在外面,只要不讓我們擔心,就是最大的孝順。”但是,那時她并沒有做到。“我不是一個生來孝順的人,現在我學傳統文化,對照老祖宗留下來的經典來看,我是一個很不孝的人。但是我愿意回頭,我愿意改過。現在我正在努力做一個盡職的女兒,想著怎樣讓父母更歡喜,怎樣與他們的心貼在一起。” 直到今年,她才開始意識到凡事聽家里老人長輩的意見。比如現在實習期,她找了什么單位,將來就業的方向是怎樣,要留在這里還是回安徽,她都會問母親是怎樣想的,而不是自己做好決定了才告訴母親。
“無所謂是不是感恩節,是不是父親節,母親節,因為他們是我的父母,他們就是我的天。沒有天,哪有我。我就是時時刻刻把他們放在心上。”謝露鳳說。

謝露鳳向記者展示她與母親的生活照。

感恩節之際,謝露鳳想對已故的父親寫一封信,此時她內心五味雜陳。

當提起謝露鳳的父親時,她幾度哽咽,一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情節涌向心頭。
(鐘飛霞/文 王澍/圖)
更多有關"父親,父母,感恩節,的人,傳統文化"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惠州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