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大七位保潔員吃學生剩飯倡導節儉引文經學子積極響應
今年5月以來,煙臺大學7位餐廳保潔員以吃學生剩飯的方式,提醒大學生勤儉節約,不要浪費。這一事件自被媒體報道以來,在社會上和大學校園中均引起了較大反響。文經學子紛紛表示很受觸動,對剩飯行為感到羞愧,并承諾以后一定身體力行,“將光盤進行到底”。
學生:勤儉節約貴在堅持
 建筑系王佳佳認為浪費是極大的犯罪。她從小就養成了不剩飯的習慣,現在仍然一樣。“從小我爸媽就教育我能吃多少就打多少飯,不準剩。”她認為無論生活條件有多優越,都不能成為浪費糧食的理由。她堅持認為當代大學生應接受些苦難教育,培養責任和服務意識。
 文法系學生葛鵬超力挺保潔員,贊賞煙大保潔員的行為對節儉美德的發揚。他認為人有權決定自己的態度和行為,這種節約的行為,沒有所謂的面子問題,也不值得鄙夷,“節約并不代表貧窮,反而是精神的足夠富有。”
 院學生會主席段相仲覺得推行“光盤”應該靠多方面的努力,學生有節儉意識是最重要的,食堂也要通過提高飯菜質量、適量打飯來“控制流量”。他認為勤儉節約要從身邊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點點滴滴,聚少成多。“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大學生有義務也有責任把它發揚光大。”
 孫桂婷認為做到一時勤儉節約容易,做一世勤儉節約很難,在她看來,勤儉節約貴在堅持。“現在社會倡導勤儉節約,在大學校園里得到了很好的響應,‘不剩飯,要光盤’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但就怕這種現象維持不了多久,我覺得勤儉節約還是要做好每一天,堅持下去就是功德無量。”
老師:勿以善小而不為
 組宣部部長、院辦主任史毅認為,光盤行動是大學生對社會責任的體現,光盤行動對大學餐廳更有意義,從大學抓起,引領社會崇高節儉、拒絕浪費的良好風尚。他覺得光盤行動不僅僅是一種形式,要把光盤行動這種精神擴展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處處端正,文明修身,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
 文法系主任教授、煙臺電視臺資深新聞評論員閻幸福為浪費行為感到憤慨,他認為節約是最基本的常識,它體現一個人的品質、境界,節約是生命的一部分,更是一種人生態度,不懂得節約就不能算一個健全的人。
 管理系團總支姜靜老師坦言節約是造福子孫的大事。“節約應從身邊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去影響身邊的人。節約是為后代積德,我們人人有責!”她說。
 學工部副部長王明印表示一直很贊同光盤行動,節約糧食是一種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而且它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身體力行。
周媛媛 孫秀琪
更多有關"勤儉節約,節約,光盤,剩飯,浪費"的文章請點擊進入煙臺大學文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