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學院在半導體/金屬雜化納米結構光活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時間:02-11 來源:許昌學院 出處:www.gd-seeyon.com
近日,許昌學院表面微納米材料研究所何偉偉博士在雜化納米結構光生活性物種形成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會志》 (J. Am. Chem. Soc., 2014, 136, 750–757,影響因子:10.677)。如何改善納米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并闡明其反應機理,一直是光化學研究領域關注的重要課題。光生載流子和活性氧物種的形成被認為光催化反應的內因,但對它們的準確測定和定量分析仍面臨嚴峻的挑戰。針對這一難題,何偉偉博士與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 Jun-Jie Yin博士合作,利用電子自旋共振波譜法(ESR)結合自旋陷阱和自旋標記技術,檢測到ZnO/Au雜化納米結構在光輻射下產生的電子/空穴以及•OH、O2-•和1O2等活性氧物種顯著增強,并準確詮釋了該雜化納米結構光反應活性和抗菌活性增強作用機理。該研究結果對于設計高效能光催化劑,開發其在水污染治理、化妝品、抗菌產品中的應用及其安全性評價具有重要意義。這是繼2012年《美國化學會會志》發表許昌學院鄭直教授在有機/無機雜化薄膜電池方面的重要進展后(J. Am. Chem. Soc., 2012, 134, 17392–17395),該雜志再次報道許昌學院作為第一作者單位的研究成果。目前河南省只有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范大學和許昌學院4所高校以第一作者單位在此雜志發表論文。
更多有關"許昌,自旋,美國,物種,活性氧"的文章請點擊進入許昌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更多有關"許昌,自旋,美國,物種,活性氧"的文章請點擊進入許昌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返回到頂部你應該還會關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