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教會”開春開講
2014年3月13日晚7點半,青年教師協會在圖書館報告廳舉行了今年第一次學術交流會,此次與大家分享最新創作和研究心得的是同為太原老鄉的雕塑系張偉副教授和人文學院曹慶暉副教授。
張偉:“他”
張偉作《那人那山那塊布》主題發言,他以“2013造型藝術年度提名展:選擇”中的個人作品為例,具體闡述了創作作品的整個過程,談及他近期對肌理有序、無序變化的癡迷。
“‘他’這個人最大的優點就是當學生當得好!”張偉畢業于俄羅斯圣彼得堡列賓美術學院雕塑系,曾經學習山水風景雕塑的制作,回國后發現自身熱衷的還是人物,制作了一系列知名的雕塑作品如歐陽修像等。本次6人題名展的“那人”指的是以其同學好友和西藏喇嘛為原型的兩件小雕塑作品;“那山”是以他對自然界的感受為原型而創作的巴比塔;“那塊布”如灰布《倉》是以他所見的喇嘛脫下的袈裟為原型,這些袈裟堆在地上時神似盤膝而坐念經之人,同時也包括他在中國傳統泥塑、中亞泥塑中尋找靈感而成的黑布《墨》和紅色袈裟布。“那人、那山、那塊布是一個過程,更是一個整體”。
張偉強調其藝術是觀念性的雕塑而非寫生,強調作品要有節奏語言與韻律語言,也試圖傳達雕塑以外的東西。同時他也提出了對雕塑創作上的疑問,即“雕塑在中國傳統中并無概念,那么傳統的藝術家如何看待雕塑?如今我們的雕塑到底在做什么?它的延伸力量到底有多大?”
曹慶暉:“看”
曹慶暉以《畫家視角與中西之間——朱乃正油畫創作視角衍變的緣由與困局》為題,講述他對朱乃正先生繪畫作品的研究。他認為美術史的一項任務就是考察和研究藝術家如何觀看,為什么如此觀看形成的繪畫作品才叫藝術,他的此次研究就落在了“看”這個角度上。
他從朱先生不同時段的作品入手,以圖片的形式直觀呈現出其早期作品幾乎全為仰視,而后期畫面則多平視或俯視的特點。究其原因,他認為,第一,朱先生的視角形成有一變化過程:首先是從工具到繪畫風格的形成,是在中央美術學院教學過程中以仰視模特的學習習慣而形成的“工具性視角”;后在逐漸創作《金色的季節》等作品中,慢慢從工具性視角轉成敘事性的繪畫風格。其次是從政治敘事轉到精神敘事風格,朱先生在創作的過程中慢慢不滿于簡單的敘事而更強調表達方式,繪畫中自覺的東西開始張揚,這也是社會意識形態開始變化的映證。第二,這也是中西之間視角的差異所致。西方貫以仰視為主,而中國傳統則多為俯視。同時,畫家創作過程中的視覺調整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西方是寫生式的抬頭運動,而中國則更多的是因心造境的低頭臨摹。
隨后,參加交流的教師就兩位主題發言人的演講內容提出一系列問題,如“創作如何打動人?情感還是技術?”、“創作給自己還是為了展覽?”、“觀與觀照,判斷與經驗”及“對于藝術家,是不是沒有涉及美術史家所設定的問題的創作就不算藝術?”、“視覺是不是那么重要?”等,就此展開了藝術實踐與藝術理論領域間的碰撞與交流。
此次是青年教師協會舉辦的第五場交流會,據“青教會”會長孫遜副教授介紹,早在CAFA教師展籌備階段,他們就邀請劉小東、繆曉春、隋建國,蘇新平、尹吉男、王璜生等社會影響力較大的中央美術學院學術骨干與中青年教師談創作、學術。為鼓勵青年教師的創作熱情,全面展現青年教師在教學、創作、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在劉小東老師的倡導下,青年教師協會、學術委員會從去年10月24日開始,先后舉辦4次交流座談會,來自造型學院、設計學院、建筑學院、人文學院、城市設計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的13位青年教師呈現他們在創作、學術上的最新思考,并由學術科研辦整理成冊,付梓出版。通過交流,讓青年教師在于前輩、同儕的比較中,認清自己的位置,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藝術創作方向。
學生張柏寒/文
宣傳部吳瓊/編
2014年3月19日
更多有關"創作,雕塑,青年教師,作品,視角"的文章請點擊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