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雷鋒】我們身邊的雷鋒踐行者
3月是雷鋒月,1963年3月5日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到今,已經51個年頭。惠州學院活躍著一群雷鋒踐行者,他們用行動證明雷鋒精神就像高山之巔的一個坐標,引領人們走向真善美,也用行動證明雷鋒精神人人可學,貴在踐行……
啟明星支教隊里的堅守者
活躍在廣惠地區的啟明星支教隊2008年創立至今,一步一步發展、壯大、完善,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帶去知識和希望,他們每個人在落后的山區揮灑這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陪伴這里的孩子一起成長。
李詩徽是啟明星支教隊伍駐惠州學院的成員之一。李詩徽表示這樣的支教經歷是她寶貴的財富,其中的酸甜苦辣無一不讓她成長,雖然她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卻始終沒有抱怨過。
“如果是我值班的話,六點半就要起床去菜市場買菜,買完回來吃早飯,吃完之后要派人在十字路口站崗,接送學生,然后上課,收日記。”
“中午基本沒午休,要提前批改日記,我才可以在下午發給他們,一個人大概負責7、8份,改完差不多又要上課了,下午和小組交流比較有趣,我們互動的機會比較多。”
“到了晚上7點半,我們先進行科組討論,再開例會反饋和總結以及安排后勤,一般要開到晚上11點,繼續備課,為明天做準備。”
“有些成員是很拼命的,為了備教案熬夜熬到兩三點,但是覺得很值得。”“我們還會開吐槽大會,大家把郁積已久的情緒一吐為快,在吐槽中增進了彼此的感情,感覺又一起成長了。”李詩徽分享了她的支教經歷。平凡,瑣碎,堅持。寥寥幾語可以概括他們的生活,沒有鮮花縈繞,沒有光環籠罩。只有一顆顆熱忱的心。
當談到他們團隊感情時,用了“起伏”二字,她說:“開始大家熱情高漲,各方面都很積極,時間一長便出現了各種問題,大家又進入了疲軟期,士氣低落。后來,我們開了吐槽大會,大家交流之后感情又增進了不少……”
在這起伏的情緒中,每個人都得到了成長,理想與現實的碰撞讓人的心智成熟,大家知道堅守住才能更好地幫助別人。

電子維修部的義工們
在學校里,不少部門秉著一顆公益之心忙前忙后地幫助有需要的人們,他們出發點是相同的,只是幫助別人的方式不同。電子維修部就是面向師生,幫助維修一些常用電器,方便師生生活的其中之一。
電子維修部全稱是惠州學院電子科學系學生團總支維修部,隸屬于學院學生社團,成立至今已有12年。據了解,電子維修部的學生每學期都會舉辦大型活動,為廣大惠院學子和教職工義務維修電器,平時還通過開啟微博開展無償保修活動。
據了解,為了更好地開展公益維修活動,他們一般會選擇舊籃球場或少康樓這些人流較多的場地。這活動對于受助的人來說如同“雪中送炭”。維修部委員黃鎮展回憶道:“有些人的小風扇脫水機壞了,如果送到外面去,既需要花錢,更需要時間;特別是夏天或雨天,對他們來說更不方便,所以我們部門盡量在活動現場幫他們修理好,對于小零件壞損,我們是免費幫其換取的;而對于比較復雜的我們也會帶回實驗室進行維修,次日再送上門歸還。”
對于電子維修部這種便民的活動,很多受益者都表示支持并感激,不僅經常在微博上感謝,有時受助者還會送上小吃作為他們的公益幫助。而來自電子維修部的鐘宇祺則認為,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我們幫別人修理好脫水機之類的,既能解決他們的困難,也能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體現自己的專業價值。

青年志愿者協會的積極分子
我們在校園周圍總能不時地看到身穿小黃衣的青協志愿者們。
他們在繁忙擁擠的上學路上疏導交通;他們在校園無數個陰暗的衛生死角美化校園;他們在熱鬧的活動現場搬搬抬抬,笑言:“肌肉就是這樣煉成的。”還是他們,為了清除天花板,窗玻璃等高處的灰塵,搭桌疊椅,在圖書館;在新生入學的時候,更是有他們為新生排憂解難,當志愿者向提著大包小包的新生走去,“你好,讓我幫你提吧!”“謝謝!請問,你叫?”“我叫志愿者!”
據悉,青協會經常舉行校園獻血活動、愛心探訪、關愛流浪貓狗等活動。記者采訪了青協會員得知,他們已在這個月里開展進家庭義教的金峰義教活動、女生節當天舉辦宿舍清塵等活動。


要問他們是誰?他們都是雷鋒精神的踐行者!
新時期賦予雷鋒精神新的活力,就像惠州學院的啟明星支教隊、電子維修部、青年志愿者協會等的同學們一樣,用自己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用自己的愛心幫助別人,成為我們身邊傳播“愛”的活雷鋒!
(記者 劉慧凡黃曉婷 吳少琴/文)
(啟明星支教隊、電子維修部、青年志愿者協會/圖 )
(編輯 吳少琴 吳耿純 )
更多有關"維修部,活動,自己的,啟明星,惠州"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惠州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