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手記# 抗戰陪都的藝路薪火——尋訪北平藝專南遷之路側記
“自江邊至盤溪校園里有條蜿蜒的石板路,中途有巨石懸空突出,下有賣豬肉的肉案一座。再上行數十步即為盤溪盤旋之處,有平地傍山面溪而生,郵局、百貨店、盤溪飯店等等在此,再行數十米,轉過盤溪茶館,一眼望去,就是藝專的黑院墻了。”當年潘天壽先生《八年流離》文中所描述的重慶國立藝專校址,卻已經被車市馬龍的都市立交,鱗次櫛比的高樓小區所湮沒。如今的地名是重慶市江北區大慶村。蘇家灣唯一能尋找到的蹤跡,只剩下身邊安靜流淌的盤溪溪水和它仍舊依傍著的蒼翠龍山麓,似乎只有這不變的自然造化還能見證國立藝?箲鹋诨鹬性诖宿k學的四年歷程。
作為尋訪北平國立藝專南遷辦學之路的最后一站,4月22日,設計學院數碼媒體工作室數字視頻專業17位師生,從云南省昆明市乘坐20多個小時的火車,來到了重慶市江北區。在當地江北區文化館姜孝德老師的引領下,一同來到了當年被稱為“黑院墻”的國立藝專辦學地,回溯抗戰期間國立藝專在陪都重慶的辦學記憶。
1940年,因西南戰局局勢惡化,危機滇邊,國立藝專奉教育部令自昆明遷址四川省璧山縣青木關梯子巖,1942年又遷至重慶沙坪壩嘉陵江對岸的盤溪辦學,當時的國立藝專借用了蘇家灣一地的郭家院為校舍。為躲避日軍飛機轟炸,師生們用“鍋煙墨”(農村燒柴鍋的黑鍋顏色)將校舍外墻抹黑,富于藝術家想象力的師生們苦中作樂,形象的將校舍稱為“黑院墻”。隨著國立藝專在此辦學日漸穩定,開始了南遷以來師生最為安定、教學成果最為輝煌的時期!昂谠簤Α币渤蔀榱水敃r陪都重慶重要的文化藝術地標,也成了當地人口口相傳的藝專稱謂,一直到拆遷前,這里都還保留著“大石壩村黑院墻社”的地名稱呼。因其知名度,到了80年代,臺灣作家瓊瑤在其作品《幾度夕陽紅》中描寫抗戰期間的重慶時,還曾經寫道“上了渡船,到了對岸,兩人又都沉默了下去,默默的向藝專走去,一大段路,誰都沒有說話。直到藝專的黑院墻已經在望了”。
遺憾的是,自2008年初,這里依照重慶市城市建設規劃開始了大規模的拆遷重建,過去的校址和周邊的村舍都已經拆遷無存!霸诓疬w前,我最后一次來到國立藝專辦學舊址,恰逢當天的重慶下著小雨。連綿細雨中,黑院墻已經被拆除,挖成了一個深深的土坑”,姜孝德老師回憶起當年的景象時有些動情,“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看到山城歷史上,這段藝術巨匠璀璨云集的時代就這樣被現代化的腳步所追趕取代,心中有著許多的辛酸。今天能看到中央美術學院的師生們重訪,又讓我感到了許多欣慰。”
如今,當年的校舍建筑已經遠逝。歷史在昂首前進的同時,沒有再留給我們太多的依托去戀舊傷感。置身遙想,那些黑院墻里的藝術先輩們和他們的藝術理想仍在感召激勵著在場的每一位中央美術學院師生去傳承藝術薪火。
看出了大家的遺憾之情,姜孝德老師告訴我們,離盤溪不遠的盤溪石家花園石家祠,仍保留著徐悲鴻先生在重慶的舊居,以及籌辦中國美術學院的舊址。尋訪計劃之外的新發現激起了大家興趣。在姜孝德老師的帶領下,大家從一片現代化的居民樓中穿行而過,沿著曲折的道路,踏著長滿青苔的潮濕石階,來到一棟整體保存比較完好的磚木結構懸山式屋頂的小樓。這里就是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年徐悲鴻先生和夫人廖靜文所居住的地點。隨著舊居的進一步修繕,這里將有望建成“重慶抗戰美術史陳列館暨徐悲鴻舊址陳列館”并向公眾開放。
穿過徐悲鴻故居背后樹木蔥蘢的階梯步道,是另一棟幽靜的花園式二層小樓,這里同樣是重慶市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石家花園”。徐悲鴻先生在中央大學藝術系執教期間,曾有志在此籌備建立一所研究性質的中國美術學院,吳作人、張安治、馮法祀、孫宗慰、艾中信、董希文、宋步云、宗其香等為基本組成人員。抗戰勝利之后,中國美術學院尚未正式成立,徐悲鴻接便到國立北平藝術?茖W校校長任命,他立即約擬議中的中國美術學院全體人員北遷,另邀同時在四川的藝術家葉淺予、國立藝專李可染、龐薰琹等一同北上,為國立北平藝術?茖W校儲備了群英薈萃的師資隊伍。
石家花園的石崖下,有一個天然地下石室,當年日軍空襲頻繁,徐悲鴻先生以此作為防空洞并在其中作畫,從1942年到1946年,完成了其一生中大部分作品,包括《巴人汲水圖》、《巴人貧婦》、《田橫五百壯士》、《庭院》、《愚公移山》等著名畫作。一九四六年,徐悲鴻先生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之職,后來廖靜文在《徐悲鴻一生》中回憶離開生活了4年之久的盤溪時,這樣寫道:“別了,盤溪!我們此生也許不會再來看望你了,但是,你是我們的患難之交,你的名字不僅被悲鴻寫在他的作品里,更寫在我和悲鴻的心上,你是永遠不會被我們遺忘的!”作為徐悲鴻先生及其美術事業的繼承者,盤溪也不會被中央美術學院師生們遺忘。
宣傳部徐新立/文圖
宣傳部/編
2014年4月24日





更多有關"徐悲鴻,藝專,院墻,重慶,北平"的文章請點擊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