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讀者呼喚——回歸圖書館
編者的話:“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譯“世界圖書日”,1995年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不得不說,在新媒體涌入大眾視野的浪潮之下,這一舉措確實有利于推動讀者的目光回歸紙質閱讀,但因形式大于內容,仍稍顯被動,因此成效是否顯著,還需進一步考察和探討。至少在校園內,圖書館里,我們仍舊能發現很多問題——我們的閱讀環境開始變得嘈雜、無序,我們的閱讀目的逐漸變得功利化,我們的閱讀選擇過于狹隘,我們缺乏正確的閱讀向導。那么,我們該如何讀書呢?帶著疑問我們走進圖書館。
今天,你去圖書館了沒?
圖書館,是精神的綠洲,是知識的海洋,是一座讓學生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文化圣殿。如此愜意的文化棲息地,本應是我們駐足常留的好地方。但事實并非如此,僅每逢考試高峰期,圖書館座無空席。筆者發現,有些同學去圖書館往往是帶著作業去做,或者是備考。曾經看過一個報導,南京一所大學的圖書館爆滿,記者采訪得知的答案是,因為圖書館里有暖氣設備。也有的人是因為圖書館的環境比較安靜,適合學習,其實真正去閱讀的人并不多。當今的生活節奏變快,很多人都選擇快餐閱讀,對于紙質閱讀,已無耐心涉及。盡管如此,每天定時去“泡館”的大有人在。他們不是所謂的“書蟲”,而是沉浸于文字世界中,自得其樂,這就是一種主動閱讀。

今天,圖書館安靜了沒?
安靜的圖書館,安靜地翻著書,我們正向思想的最高境地朝圣。不料一陣“嘎達,嘎達”的高跟鞋落地聲傳來,打亂我們的思緒。惠州學院圖書館入館須知里明確的規定著“保持館內安靜,不高聲喧嘩,入館后請將有聲通訊工具調至振動或靜音狀態。”然而,正在圖書館里看書學習時,電話鈴聲、討論聲、高跟鞋聲總是一次又一次地打破良好的讀書氛圍。在當今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越來越無法長久的靜下心來,即使在圖書館,也會時不時看看手機或是和身邊的人說上幾句。這種現象越來越被人們習以為常,但圖書館不該是這種現象蔓延滋長的地方。圖書館應保持閱覽室的整潔肅穆,使人進入此處慢慢地使內心洗去浮躁,同學們也應提高意識,自覺維護圖書館靜穆的氛圍。
今天,你找到你要的書沒?
在圖書館東座,筆者發現原本應該放在三樓文科圖書庫的歷史類圖書卻放到了二樓的理科圖書庫中,這給大一新生們制造了不小的麻煩。就歷史類圖書來說,各個朝代的分類還不夠明確。圖書館是按照圖書的種類來排放的,但是筆者認為,按朝代再按種類排放,或許會更加便于查找。另外,圖書館內的指標并不明確,缺乏導讀意識抑或導讀不當。新書展示區域也有些混亂,令訪者毫無頭緒。還甚至有人故意把書藏在其他地方,僅為一己私欲,就給讀者造成很大的麻煩,也給圖書館管理人員帶來很大的困惑。圖書分類工作是圖書館業務性較強的一項工作,是開展其他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它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圖書館藏書的利用,影響讀者工作的開展,影響書目數據庫的質量,在網絡環境下,更影響資源共享。針對圖書館分類無序的現象,筆者認為應該采取如下措施:一、加強分類工作的科學管理;二、制定分類標準化措施;三、加強分類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

今天,你為了什么而讀書?
不難發現,許多同學到圖書館借書時,喜歡一次性借五六本,甚至多達十本。圖書館的借書期限為一個月,可續借一個月,約為六十天。如此算下來,那些一次性借書五六本的,豈不是每十天就要讀完一本書。對許多真正愛讀書的人而言,十天讀完一本書不是難事。難的是平時不怎么讀書,卻又喜歡“打腫臉充胖子”到圖書館借書的人。對這類愛往圖書館跑的人,做的不過是搬運工罷了,把圖書館的書換了個地方擺。
筆者認為,當下許多人借書、看書已不單純。有些人借書是為了在他人眼中,顯得自己好學,至于是不是真正好學則有待推敲。當下之人,往往太過看重外在的表現,導致忽略了內心的安逸。當我們把借來未看的書本還回圖書館時,也許常常唏噓。心中難免失落。
在筆者看來,閱讀的量很重要,但是不能因此忽略了閱讀的質。一次借書10余本想在量上取勝,往往得不償失。閱讀一本一本來,由淺入深有何不可?一口吃不成胖子,讀完手中的書再去借又何妨?不然,除了借書證里留下“輝煌的記錄”外,你還能留下些什么呢?
那么大學圖書館應為何用?它以圖書分類形式讓讀者方便獲取更多的圖書信息,為學生提供的不僅僅是一個安靜適宜的讀書環境,更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從中閱讀各種經典讀物,它的創辦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自習室,而是為激發學生閱讀趣味重拾紙質書籍而設。大學圖書館的創辦實為保留經典之作,讓有益的書籍使人類更加進步。

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筆者與眾讀者們分享一句讀書名言——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陳心妍 蔡靜函 覃建行張宇紅 曾婉玉 梁小穎 練楚如/文 蔡淑苗 陳婉琳/圖)
(編輯 陳心妍)
更多有關"圖書館,的人,閱讀,圖書,借書"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惠州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