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 》: 江南煙水 君子情懷——沈行工油畫印象
吉愛明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2014年05月11日 12版

沈行工的詩意油畫在當代油畫界頗具代表性。在畫風多元得有點紛亂的當下,能將靜謐、柔美、平和的詩性畫風發揮到極致,實屬難得。富有詩意、講究意象,是沈行工藝術的特質,令人印象深刻。
作為改革開放初期的第一批研究生,沈行工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油畫專業,師從蘇天賜先生,畢業后留校任教。生于浙江寧波,長于南通的沈行工,此后數十年間再未長期離開過古都南京。雖然身處繁華的城市,沈行工卻能持一顆“林泉”之心,固守著寧靜、從容的創作與生活,靜觀世界萬物的變化,審視藝術本真的表達。他教導學生,也重在讓學生學會感知物體的特性。培養學生對于形體和色彩敏銳的感受力,在他看來是至關重要的,而不是單純的技法傳授。他認為,繪畫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其主要元素就是形體和色彩。創作前,對物體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是學生基本素質的體現。沈行工認為,作為一個畫家,眼光高低是關鍵,其關鍵在于能否在一堆五彩斑斕的貝殼中找到很可能不起眼卻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那顆,這就是藝術鑒賞力和藝術品位的重要性。抓住物象的本質,才能提升學生的基本素質。故而,當畫壇中的不少人為了博得世人眼球習慣于劍走偏鋒的圖式表現時,沈行工依然專心于繪畫語言最本質的研究。他是這么數十年如一日地畫的,也是這樣教的!敖蠠熕,君子情懷”當為其畫風與人格的真實寫照。
作品是沈行工藝術思想最直觀的展示。他最初為美術界關注,是因為早期的一系列作品——《月橋鎮的早市》《小鎮春深》《渡口細雨》《四月江南》等。畫面中江南小鎮普通人的生活場景成為他重要的繪畫素材,畫風質樸而不乏靈動的韻致。蘇天賜經常帶著學生去風景優美的地方寫生,因而沈行工的風景畫也多以江南景色為素材,選取江邊一景,用極其抒情的筆調,不知疲倦地抒寫心中的審美意象。創作《月橋鎮的早市》時,他就住在街道的旁邊,每日清晨看到的就是街上形形色色趕早市的人。那時的他考慮更多的是如何用繪畫的表現力去反映生動的現實生活。后來,沈行工更是愛拿著畫筆,穿行于田間地頭,去找尋富有濃郁鄉土風情的繪畫素材。不過在后來的畫風嬗變中,主題性的題材印跡在其作品中日漸隱退,點、線、面以及色彩等油畫語言本身的視覺表現力被無限拓展。如在《渡口細雨》中,他著意挖掘江南煙雨中特有的豐富色彩。畫中人身著藍色布衣,與黃色的油布傘形成對比關系,色調鮮明輕快,如一首雨中行歌的詩,讓人不禁沉醉于美麗恬靜的江南風光,于喧囂的塵世中找到一方心靈的凈土。
在沈行工最近十年的油畫風景中,色彩已然成為他藝術表現的重要語言。其色彩的選擇和運用,已與自然景物的真實再現拉開了距離,畫面因色彩的純度、冷暖的變幻流淌出詩意。這與蘇天賜藝術的色彩表現有了諸多神似之處。觀看他的風景畫,我總會被他色彩表現上的神來之筆所打動。如在《暖冬》中,透著一點冷峻的紅和初春的新綠巧妙地融為一體,對春天即將來臨時的盎然生機和清新韻致描繪得恰到好處,江南早春那種帶有地域特征的春景躍然紙上。在眾多的綠色里,沈行工總能找尋到一些微妙的變化,顯示出極高的色彩駕馭能力?梢哉f,風景中最難表現的綠色,成為沈行工最為擅長的一種典型色調。在他的畫面中,綠色運用鮮有雷同,變幻莫測。油畫創作中,強烈的色彩表現較易,尋求其中的細微差異卻很難,而沈行工正是在謎一樣的色彩變幻中演繹著煙雨江南的春曲。
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目前沈行工的油畫仍以風景為主,但在他的近作中,地域的物象特征卻漸漸模糊,他熱衷的江南水鄉不再是唯一的母題,幾乎能觸動他心靈的景物均可流溢出勃發的才情。他將主觀的記憶、印象都融于一個畫面中以吐露心曲,人生境界與藝術境界渾然一體。他心中的江南依然在那里,不過已像風一樣流轉于歲月的追憶中。在賦予江南風物以沉靜、深湛的品性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沈行工油畫展現出了對中國詩性文化的承襲與創造,顯示出以油畫語言對本土文化的探索。他“是用畫筆書寫的一位詩人,也是用色彩譜曲的一位歌者”。他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江南的詩性,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油畫的表現維度,也豐富了當代中國油畫的價值取向與審美意趣。

夏 日(油畫)

藍色的江南風景(油畫)
更多有關"江南,油畫,色彩,表現,繪畫"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南京藝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