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本科生畢業展#創作者說#改造“鳥巢”
學生:孟祥婷建筑學院
引言:我們安靜獨處,但我們卻又無時無刻不在尋找可以溝通、理解我們的人。
想了很久,我該以怎樣的心情,怎樣的語言與大家分享我的畢業設計,以及與畢業設計有關的日子。
“鳥巢”?改造?就是奧運的那個鳥巢?這是2013年底大家知道這次畢業設計的選題時的普遍反應。我們一直計劃著要去基地看看,可是一想到,要走好遠的路,北京寒冷偶爾霧霾的天氣,參觀基地的計劃一拖再拖。我想,當時的那種心理狀態也正反映了鳥巢在2008年后所面臨的問題:除了演唱會、賽車比賽等商業活動外,我們缺少一個日常性的理由去鳥巢。鳥巢如何可以變得更親民?成為了我們第十工作室師生共同探討的問題!霸鯓拥幕顒幽軌蛑匦录せ铠B巢使用的日常性,使之進入北京可持續性的都市景觀系統?”“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實體空間如何回應無所不在的虛擬社群?”“社交性運動與運動性社交如何與鳥巢形成一個新的整體?”我給出的答案是,運動與工作形成差異性互補與混合雜交,運動+辦公是大眾關心的城市公共生活的主題,是離散的大眾重新聚合的媒介性力量。社交已經不再是當代生活的媒介,社交已經成為當代生活的本身。社交重塑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這種關系正被映射到所有的城市公共空間。景觀是城市城市活動生發的框架。景觀作為系統,由“流動的網絡、無等級的模糊空間、根系狀的擴展傳播、精心設計的活動表面、不可預見的活動和其他多種情況構成”。
在我的設計中,“運動+辦公”作為功能策劃,“社交”作為語境,“景觀”作為系統,新加入的環狀空間成為了種種社交活動的物理載體,同時,在空間上也起到了弱化室內外隔絕的狀態,重新定義室內外關系的作用。這個線狀空間的引入,使高差3.6米的兩層建筑空間內形成線性空間與面狀空間的對比,動態空間與靜態空間的對比,以及自發性社交景觀與自發性辦公景觀的對比。正如我在引言中所說,我們可以在這里安靜獨處,享受自己讀書、工作的喜悅,又可以無時無刻不在尋找可以與我們溝通,理解我們的人?臻g引導著人們的行為以及事件發生的潛在可能性,這也是我在嘗試對于鳥巢部分空間的封閉性予以的積極回應。
從概念的產生,到模型的制作、圖紙的繪制,再到答辯前夜的慌亂,在我看來,是淚水與歡聲笑語交織奏鳴的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感謝傅祎、韓濤、韓文強三位老師的耐心指導和包容,感謝我的小助手們無私的幫助與付出,感謝第十工作室的伙伴們共同奮戰與相互鼓勵,感謝爸爸媽媽的支持,最后,感謝自己,看過一次又一次中央美術學院的黎明破曉。即使這樣艱辛不忍回望,但我相信,不管未來過的好與壞,我們都會懷念這段日夜奮戰、咖啡不斷、外賣度日、以工作室為家的日子。我真的要畢業了么?我真的要離開中央美術學院了么?從第一次因為考附中踏進中央美術學院,到附中畢業,到今天,近10年,不想說再見,未來的某一天,我一定會回來。

更多有關"鳥巢,空間,社交,景觀,感謝"的文章請點擊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