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學院舉辦“劇和場交流與工作坊計劃”第三回
6月4日下午,“劇場未來的產業化模式”專題講座在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101報告廳成功舉行。該講座由話劇界最高榮譽金獅獎得主、哲騰文化創始人兼總監傅若巖先生主講,是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劇和場交流與工作坊計劃” 第三回,也是繼去年文化產業學院成功舉辦“南京藝術學院-英國劍橋大學 劇場經營與管理中英聯合工作坊”和本學期“印度生活劇場戲劇工作坊”兩次活動后的又一新手筆。
“劇和場交流與工作坊計劃”是由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聯合劇場工作者趙川共同策劃并發展的一個長期項目。趙川及世界各地的劇場導演、制作人、經理人、演出者、批評家和南藝文化產業學院,將共同探討戲劇、表達與公共空間、乃至與市場之間的復雜關系,并將以介紹不同的創作、發展和排演劇場作品的方式,闡釋劇場如何能成為人們匯聚現實情感的演出現場。該項目由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副院長王晨教授和作家、藝術評論家、劇場導演趙川共同主持,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陳平老師負責執行。
本次講座的主講人傅若巖先生是當代著名戲劇出品人、制作人,曾任北京北兵馬司劇場的法人及副經理,2008年在北京成立哲騰(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迄今由哲騰文化運營的劇目演出場次總計達1600余場,累計觀眾百萬人次。哲騰文化的戲劇不僅在國內眾多一二三線城市的劇場上演,同時哲騰文化還作為扛起兩岸文化交流這面大旗的首個民營演出機構,將話劇《我的祖宗十八代》帶到臺灣包括臺灣的臺北、高雄、臺南、臺中、新竹、嘉義、彰化這6個城市,進行了總共為期2個月的巡演之路。
講座現場,傅若巖先生通過簡明清晰的幻燈片和生動活潑的講解,為同學們預測了未來劇場產業化模式的兩大趨勢:“行業細分”和“資源整合”。他進一步解釋了創作人、制作人和劇場三者的關系,簡潔而令人一目了然的“公式”式的解說讓現場觀眾對戲劇制作過程的認識清晰了不少。同時傅先生還對劇場未來“演出制作(創作工作室)+演出運營院線+演出終端(不同的劇院)”的產業化模式做了詳細的講解,并對中國戲劇市場的未來表達了自己的信心。講座過程中傅先生還不時結合起自己青年時期的經歷,鼓勵大家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在大學期間多實踐,在畢業之后要敢于創業,善于創業,更不能半途而廢。在隨后的問答環節中,傅先生還對現場同學們的提問作出了認真細致的回答,也讓同學們對劇目的運作、當下演藝市場的生態環境等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更清楚了肩上所負擔的責任。
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副院長王晨教授在講座開始前致辭,對傅若巖先生的到來致以謝意。文化產業學院陳平老師主持了互動交流。學院通過本次“劇場未來的產業化模式”專題講座以及整個“劇和場交流與工作坊計劃”活動,使教學與業界相結合,讓學生能夠真正學有所用,學能所用。文化產業學院將在對具有實踐性、前瞻性、開放性的教學模式的探索上更進一步。(文化產業學院)


更多有關"南京藝術學院,劇場,文化產業,演出,戲劇"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南京藝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