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讀生不再是‘成績差’的代名詞 高分考生選擇復讀僅因為......
高考結(jié)束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了,很多高考考生也獲得了心儀的學校錄取通知書。然而有這樣一批學生,他們高考成績并不差,但是卻毅然選擇了復讀,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喜歡選到好的大學,F(xiàn)在的復讀生心里都在默默的變化:從能上大學變成了要上好大學!
復讀生不再是‘成績差’的代名詞,已經(jīng)開始換代了。”“現(xiàn)在的復讀不像10年前和上世紀90年代。那時候大量的人考不上大學,考不上本科,當時有的省復讀生占到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前農(nóng)村的孩子考上大專,就可能實現(xiàn)階層流動。但現(xiàn)在的孩子,要考上好的大學才能獲得向上流動的機會。”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我們選其中一位考生作為例子:
高出一本線29分,王艋的一只腳已經(jīng)踏入大學校門,即將成為上海一所普通一本院校的準大一新生。
可拆開的錄取通知書最終又用膠帶封上放進了抽屜里。
2015年8月12日,王艋踏進大學的那只腳最終退了回來,他選擇了另外一個身份:高考復讀生。
這天,距離2016年全國高考——王艋的第二次高考還有整整300天。
300天意味著什么?王艋說自己想得很清楚,無非是一個未知的賭局:“就算失敗了,也比無法抹去的遺憾更讓人容易接受。”
因為王艋的一句話,父母尊重了這個決定:“我想擁有這次選擇的權(quán)利,我會為自己負責,希望你們相信我。”
伴隨著每年一次的高考,“復讀”這個詞也周而復始地出現(xiàn)。近幾年,高考報名人數(shù)下降和招生計劃增加帶來錄取率的不斷提高,復讀生這個群體的數(shù)量也在減少。
然而,對于“王艋們”,一些長期在高考復讀一線指導的老師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復讀生人數(shù)減少的背后,是水平層次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王艋們”為了心中的“好大學”選擇逆向回流。
更有細致的老師發(fā)現(xiàn),如今,社會對于復讀的“偏見”正逐漸消失,這個抉擇不再像以往那樣“悲壯”,復讀生的心理負擔也減輕不少。相比從前,90后,甚至是95后,“對自己負責”的意愿更加強烈。
就像王艋眼中的“復讀”,“這不過是一次正常又普通的選擇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