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行工油畫作品展將于12月1日在省美術館開幕
文章來源:《揚子晚報》 11月29日 A25版

沈行工
1943年出生于浙江寧波。
1966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
1981年南京藝術學院油畫專業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曾任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
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現為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中國油畫學會常務理事、
江蘇省油畫學會名譽主席、藝術委員會主席。

柳岸春曉80cm×150cm布面油畫2011年

雪后初晴120cm×190cm布面油畫2013年

有葵花的靜物72.5cm×60.5cm 2012年

臨風起舞130cm×97cm 2012年

雪后村舍60cm×50cm布面油畫2011

秋晴126cm×138cm布面油畫1994年

夏日130cm×97cm布面油畫2007年
油畫作品曾多次展出及獲獎并為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等國內外機構及私人收藏。出版有《沈行工畫集》、《沈行工油畫集》、《沈行工油畫作品選》、《抒寫審美感悟》、《中國油畫名家·沈行工》、《中國油畫家·沈行工》、《如歌的行板·沈行工油畫作品集》等。
《如歌的行板——沈行工油畫作品展》是江蘇省美術館為有突出貢獻的資深藝術家免費舉辦的展覽活動。展覽主要展出了沈行工先生近年來的新作,同時也有不同歷史階段的重要作品,以及早期的部分作品,共展出畫作百余件。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油畫學會、江蘇省文化廳、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南京藝術學院共同主辦,由江蘇省美術館承辦。展期從12月1日至12月15日。江蘇省美術館的“江蘇美術講堂”將于12月5日(周四)下午2點30分在江蘇省美術館一樓報告廳,為配合展覽舉辦一期公共教育活動。屆時將邀請沈行工先生為廣大觀眾主講題為《寫意性油畫的色彩處理》的學術講座。 展覽還將于2014年2月20日至3月2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在當代中國美術界,沈行工先生是一位有影響力的油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確立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詩意性油畫, 他創造的富有詩意、講究意象表現的油畫作品,無不打上了江南文化和他作為一個江南文人的鮮明印記,在國內外受到人們的關注與好評。近幾年來,沈行工先生進一步深入追求藝術語言的精煉與豐富,始終處于一種充滿激情的、動態的創作狀態之中。他在發揮油畫藝術表現力的基礎上,展現了江南的蘊藉、溫潤、清雅與明麗,賦予了江南風物以沉靜、深湛的品性。他在繪畫創作上的貢獻之一,也正是在這方面作出了突破性的進展。他的江南風景,讓我們看到的是他在色彩語言上對于中國詩性文化的表達與創造,毫無疑問地顯示了當代中國油畫在語言上對于本土文化性的探索。這種審美取向與人格境界,無不顯示了林風眠、蘇天賜對于他的深刻影響。他們共同追求的就是將中國文化的血脈和對油畫色彩語言的探索糅合一體所表達出的中國哲詩文化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意境,這也無疑更加明晰了中國油畫的價值取向與審美趣味。
名家點評沈行工
在當代中國美術界,沈行工是一位有影響力的油畫家和藝術教育家。他創造的富有詩意、講究意象表現的油畫作品,在國內外受到人們的關注與好評。
最初讓美術界注意沈行工這個名字的,是這位藝術家在上世紀80年代初創作的《月橋鎮的早市》、《小鎮春深》、《渡口細雨》、《四月江南》等幾幅描寫江南鄉鎮普通人平凡生活情景的油畫作品。在這些情節性的寫實作品中,形象樸實的江南男女鄉親,和著咿咿呀呀的吳儂軟語,伴著遠處青石板上踢踏的木屐聲,穿越畫面,撲面而來,使人感到鄉情的溫馨與親切。那是改革開放大潮初期,作者有感于社會變革帶來的新氣象,真誠地用畫筆表達自己的贊頌之情。雖然這些作品遠遠沒有體現出作者當時的藝術理想和抱負,但從中可以看出他具有的敏銳觀察力和寫實的表現力。還有,也許是更重要的,他在繪畫創作中努力從詩意性的角度去把握現實生活,而不是如實地描繪和還原生活的真實……
近幾年來,沈行工進一步深入追求藝術語言的精煉與豐富,不論是寫江南景致,還是畫歐洲風光,畫法更率意、更自由放松,在平中求奇,色彩更為大膽,薄敷、重彩靈活運用,更注重在整體氣勢中講究層次的豐富和色調的微妙變化。他采用筆到意到甚至筆不到意到的意象手法,強化意境的表達,不少作品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顯示出大家風范。
——摘自邵大箴《如歌的行板——沈行工的詩意油畫》
沈行工的風景和靜物題材則傾向色彩的跳躍對比和色調協調的關系,以及與畫面結構形式的平衡處理。從這點看,他與現代主義藝術探求本體語言具有共同性,如《滿天星》(1992)、《秋天的花》(1995),前畫有塞尚的影子,后者使人想起博納爾。當然,更多的來自他自己的生活與藝術的積累,來自深思熟慮的觀察感受所提煉的視覺要素,如《秋晴》中姑娘背后格狀的艷色床單和著藍衣的婦女形成的色塊冷暖對比,《春暖》中前景姑娘鮮綠色衣褲和周圍環境綠色點綴的呼應等。這種手法在《紅蘋果》、《歐洲小鎮》等靜物風景畫中有更為自由的運用。在這些作品中,物體的形色關聯并不以現實邏輯為依據,而是根據畫面色視覺安排效果來處理,就如現代西方油畫中的色彩關系,那是脫離象征體系而獨立存在,如室內一塊紅地毯可以是為畫面視覺效果而設;灰色的天空往往為顯示金黃色大地的燦爛光澤而設。而沈行工在這些作品中除了這些視覺上的經營以外,他還有一種來自生活經歷所賦予色彩的感情因素,或者稱之文化因素……聯系畫家那些人物創作和靜物和風景,畫中那些加強了的色彩對比,如桃紅與柳綠,艷黃系與紫色系,殷紅與青藍色等對比,可以說是“雅化”了的“民族”風味,令人想起南方的木版年畫和民間泥塑透明鮮亮的著色特點,當然由于作者對西方油畫的色彩關系有很高的造詣,尤其對現代繪畫的平面用色形式的研究,色彩用得不落俗套和富有個性。他的作品,尤其在用色方面,是不會與其他畫家混淆的。
——摘自水天中《質樸中的絢麗——沈行工油畫略談》
毫無疑問,沈行工的江南風景顯示了當代中國油畫在油畫語言上對于本土文化性的探索。在他之前,還沒有多少中國油畫家能這樣深入細微地表現陰天江南的色彩,還沒有多少中國油畫家能這樣自如地運用色彩語言表達出江南的意蘊和情調,甚至還沒有多少中國油畫家能夠在油畫色彩語言和畫面境界上表現出如此濃厚的書卷氣。和中國文人畫家一樣,沈行工非常注重“畫外功”的修身和陶練,他不只是畫江南的色彩和景致,而是通過江南的色彩和景致傳達他的文化情懷與格調。和他給人的儒雅印象一樣,他的作品不僅呈現了江南的風景,而且傳遞了江南細膩委婉、溫潤典雅的氣質與底蘊。因此,他的那些作品,在總體的審美取向上是秀麗、溫和、平淡、蕭散的,在灑脫而簡遠的境界中,彌散出淡泊的人生態度和平和的遁世情懷。這種審美取向與人格境界,也無不顯示了林風眠、蘇天賜對于他的深刻影響。他們共同追求的,是將中國文化的血脈和油畫色彩語言的探索糅合一體所表達出的中國哲詩文化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意境。而沈行工在油畫語言上的本土文化性的探索,無疑更加明晰了中國油畫的價值取向與審美趣味。
——摘自尚輝《意象江南——從沈行工江南風景看中國油畫價值標準的確立》
更多有關"油畫,江南,中國,色彩,江蘇省"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南京藝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