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文藝復興”——丁方2014展覽在美術館開展
2014年4月12日下午3點,“一個人的‘文藝復興’——丁方2014”展覽正式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3號展廳拉開帷幕。展覽展示了藝術家丁方近年的創作,聚焦以《文藝復興》主題系列為主的約160余幅近作。同時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分展廳展出藝術家早期的“英雄風景”系列的繪畫。展覽將配合《“文藝復興”,一種藝術視角下的當代性轉型》大型學術論壇,邀請了國內外近50余位相關學者參與,就當下世界范圍內,同文藝復興相關的歷史與藝術研究,就它所承啟的啟蒙、現代性社會轉型及普世價值展開討論,有不同背景和觀點的交流,嘗試提出新的應對當下社會轉型的“文藝方案”。
作為南藝畢業學子的丁方先生,將此次在母校的展事看作是一項重要“意愿”和“責任”,我們將通過此次展覽體會藝術家此中的深切意味。作為藝術家,不僅要擔負對待自身的愿景和工作,也需要對公共社會回答自身的希冀和責任,我們亦將由“一個人的’文藝復興’”反思和重新檢驗我們自身,作為個體的人,和這個時代和社會的關系,和當下的藝術、當下的文化轉型與社會轉型的關系。展覽正如丁方自己所言那樣:“作為一個藝術家,應該把語言功力放在作品中,讓作品成為我們不斷發展、展現新文化的東西。文藝復興的內容需要更多有識之士來填充,不是概念意義上的停留,希望此次展覽能成為開啟新命題的引子,為大家開拓思路。”
劉偉冬在媒體發布會上對本次展覽和丁方給予很高評價,他說:“丁方1978年到南藝上學,后來留校任教。我們對他的藝術生活、個人生活都很熟悉。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對精神生活的高追求,相反他對于物質生活的要求卻是最低的。在藝術上,他從不馬虎,可以一個人去西北寫生,將自己的足跡深深地印刻在藝術上。文藝復興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階段,但我們會誤讀藝術家的作品,甚至整個時代。其實,文藝復興作為文化運動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從丁方的文藝復興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強烈的精神力量,其中服飾、背景延用了他風景畫中運用的大筆觸的描繪手法。他的精神品質是我們當今最需要學習的,廣大師生看到的不僅是創作本身,應該還有他所帶來的精神歷程。”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前院長、文藝復興研究專家、徐悲鴻之子徐慶平也強調:“丁方是位富有影響力的畫家,他的藝術風格在不斷的成熟,對藝術本源進行不斷的探索與研究。在研究創造的過程中,他不把油畫當做技術研究,而是當做一種智慧結晶去研究。我們如何繼承、發揚它?丁方追本溯源,在這方面做了很多貢獻。我們可以從丁方身上學到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強烈人文主義精神的追求。丁方對我們做出典范,我們對他表示敬意,也希望他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啟示。”著名藝術批評家、本次展覽的文獻主編楊衛先生在發言中說道:“在30多年的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中,丁方是一位特殊的藝術家。不難發現,從他的一些關于精神命題、啟蒙命題的作品中,可以折射出一種人文精神。從這點來說,他是值得我們支持的藝術家。這次展覽是他近幾年的藝術拓展而不是僵硬的藝術命題,是在這個命題的語言推進過程。此次展覽實現了兩個對接,一是對接西方藝術,二是對接中國文化傳統。這兩個對接實現了丁方個人的文藝復興。此展是對中國當代藝術格局有重要意義的展覽。”
本次展覽將持續到4月23日。 (文/王亞敏、周易明 圖/孫孟君、姜正)

發布會現場

展覽現場,左為丁方先生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更多有關"展覽,文藝復興,藝術,藝術家,現場"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南京藝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