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陶瓷學院教師干道甫作品《星宇》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感知中國”展廣受關注

本網訊(明文)為慶祝中法建交50周年,2014年3月29至4月2日,“感知中國”設計北京展覽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辦。其中有一件作品在展廳醒目的位置展出,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贊譽,它叫《星宇》,是景德鎮陶瓷學院教師干道甫的的青花瓷板畫。

“感知中國”設計北京展由國務院新聞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主辦,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承辦。內容包含27個展項,65件展品,25段視頻,300余幅圖片,由魅力北京、生態城市、設計創意三個板塊構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博科娃等官員出席了展覽相關活動,聯合國前秘書長布特羅斯•加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干事漢斯•道維勒、創意城市網絡負責人馬里羅斯等參觀了展覽。展覽獲得一致好評,嘉賓紛紛在留言簿上留言。


干道甫是景德鎮陶瓷學院國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講師。2013年底,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發文征集“感知中國”展作品,干道甫得知此信息后,與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取得聯系,報名應征,最終,《星宇》從1000多件應征作品中脫穎而出,入選該展覽。

《星宇》以宇宙為主題,將東方文化的思想與傳統材料相結合,作品洋溢著斑駁之美和生命氣息,以青和白之間的變幻構筑詩意般的精神境界,將中國文化和全球視野結合起來,提供了一種全球化的夢境。作者干道甫老師介紹說,他選擇在泥板上作畫是因為泥板來源于大地,溫厚而包容的性格可以承載他對畫布的探索,當創制完圖式,再罩上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燒成,又將產生窯火的變化。它保留了青花元素和瓷板材料的屬性,但又是通過抽象藝術繪畫語言,來解讀人類在追求宇宙未知世界夢想的圖像呈現。

在未經素燒的泥板上作畫,并非易事。當干道甫將八塊泥板鋪開時,用的是一道弧線分割空間。在弧線下部分,他用竹根制的筆揮灑白色的泥漿,點滴之處形成空緲星宇。順著弧線上一部分則鋪上了宣紙,用桃膠水沿著弧線邊緣分割開,接下來一大壺煮熟的青花料便在泥板上流淌,或濃或淡,或聚或散,水色氤氳覆蓋了畫面。青色悠遠深邃,其妙至極;白色純凈素樸,清韻無瑕。依靠青白兩極之間的層次,微妙豐富,顯與隱,枯與濕,動與靜,飽含對比。干道甫最后的成品,已經是關于《星宇》系列創作的第三套了。第一套在經過高溫燒成后產生破裂,第二套未運到窯邊也損壞了。每一套的創作過程,對他來說都是一個艱辛的過程。

“我很高興發現了在并不簡單的道路上自由表達的方法。諸多因素相互碰撞的瞬間產生靈光,我不斷采集這些靈光來構成作品的生命基因,在瞬間中不斷開啟作品的秘密之門乃至對宇宙的生命力的禮贊。”干道甫在作品自述中寫道。
更多有關"干道,作品,弧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景德鎮陶瓷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