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典型系列報道】吳曉彬:永不停歇的愛心志愿之路
“愛在綠城”支教活動,“飲水思源 珍惜水資源”社會志愿服務活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萬村遠程教育活動之平南志愿團隊、平南大學生四大志愿服務活動……這些都是廣西師范學院政法學院11法學班吳曉彬的愛心志愿歷程,而她在這條愛心志愿之路上,雖然歷經酸甜苦辣,但從未停下前行的步伐。
歷程最初 滿懷感動
吳曉彬第一次參與志愿者活動,是在大一那年的“愛在綠城”支教活動。回望自己的愛心志愿經歷,吳曉彬坦言收獲良多,對每一次的志愿活動都記憶頗深。“因為我很喜歡小孩子,所以一直希望能有機會去支教,同他們一起學習、玩耍。”中學時期學校并沒有組織支教活動,因此上大學后,當支教服務隊開始征集志愿者時,吳曉彬毫不猶疑地在報名表上鄭重地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對吳曉彬來說,那些和她通過支教而結緣的孩子們是她志愿服務中最大的收獲。“我們初到支教學校,孩子們就一個勁兒地叫‘老師好’,這種感覺很新奇,聽著他們天真爛漫的嗓音,路途上的疲憊也都一掃而光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孩子們的接觸也越來越多,吳曉彬得到的溫暖也越來越多。“跟孩子漸漸熟了之后,他們就不喊我老師了,而是直接喊我‘曉彬’。”
“給我留下最深記憶的就是隔壁班的一個孩子。有一天中午,他一個勁地喊我‘曉彬,快來!’我一看,原來他想把自家種的香瓜給我吃!”那所學校的孩子中午都是在學校里吃午餐,吳曉彬擔心他沒有吃飽,所以并沒有接受。“那次支教活動結束后,他問了我的電話號碼,經常會打電話給我,講一些他的近況。我感覺他已經把我當成了他朋友,甚至親人。”吳曉彬動情的說道。
支教活動很辛苦。每周六的早上六點半出發,支教學校位于邊遠小鎮,需要兩個小時的車程。“那時候我有想過放棄,因為冬天的天氣確實有些冷,而且還要大清早出發。”但就是因為孩子們給自己的感動,使吳曉彬堅持了下來。“我主要是教他們唱歌、跳舞,雖然教給他們的東西不多,但是想到能給他們帶來燦爛的笑容,我就覺得特別地開心”。
愛心相傳 情之所至
在生活中,吳曉彬是一個典型的“女漢子”,因此同學們總是以“彬哥”來稱呼她。在談到被她自己用“苦”來形容的童年時,吳曉彬的臉上也帶著一絲堅強的笑容。“我上小學的時候是與曾祖母住在一起的。曾祖母家離學校特別近,所以她經常拄著拐杖來悄悄地來看我上課。”
談及曾祖母,吳曉彬的話匣子就打開了。她說,曾祖母因有腿疾,走路很慢很慢,十米的路要走上十分鐘,但曾祖母還是每天堅持來看她上課。“有一次她和曾祖父煮了一碗面條,她就拄著拐杖,小心翼翼地帶著那碗面條來到我們班。一直耐心地等到我下課,并看著我吃完才放心地離開。” “那時候她只剩下一顆牙了!”吳曉清晰地記得當時曾祖母的樣子,“她經常坐在學校操場的石頭上,笑著看著我們跳繩、奔跑、捉迷藏,露出她唯一剩下的那一顆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話對吳曉彬有特別的感受。外祖母是吳曉彬童年的精神寄托。“我出生幾個月后,爸媽就出去工作了,我和弟弟妹妹的童年也沒有交集。我是一名留守兒童。”正是因為曾經作為一名留守兒童,她才比別人更懂得其中的苦。在志愿活動時看到留守兒童,就很想給予他們像曾祖母給自己的那般關懷關愛和關心。
情系“志愿” 永不停歇
“在我的家鄉平南,有很多大學生都愿意參加志愿者活動,但是沒有人組織,所以我就想成立一個志愿者協會,給大家提供做志愿活動的平臺。”就這樣,平南志愿者協會應運而生了。吳曉彬把這個想法跟當地的團委書記說了后,得到了支持,并擔任“平南志愿者協會”的會長。“剛開始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最大的困難就是交通不便,我們沒有車,而且我們也沒有辦法給其他志愿者報銷車費。”但吳曉彬沒有退縮,先發動自己的同學做志愿活動,逐步地發展壯大了協會。
“在家做志愿者和在其他地方做志愿者的感覺是不同的。在家里做志愿者,感覺特別自豪!”今年春節前夕,吳曉彬在自己村子里面組織了一場送春聯志愿活動。“當時看到整個村子里都是我們送出的春聯,感覺挺自豪的!”
就讀法學專業的吳曉彬,即將迎來重要的司法考試,但是她心中還有放不下的事情。“我現在雖然已經不是‘平南志愿者協會’的會長了,但我還是一直在關注協會的工作,不時去督促開展一些工作。”
談及以后的職業道路,吳曉彬并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宏偉追求,“我只想考公務員,然后回到家鄉,繼續我的志愿者事業。”她笑著說道。
在采訪中,吳曉彬聊得最多就是志愿者活動。記者能真切地感覺到她真的很喜歡做志愿者,對她一手創立的“平南志愿者協會”也有很多依戀和擔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真情地希望她的愛心之旅、志愿者之路越走越遠!

更多有關"平南,曾祖母,活動,志愿者,自己的"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廣西師范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