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要表達內心世界:嚴培明受邀談藝術歷程
“作為一名藝術家,要有很強的個性和表達能力。我在法國學習時,老師講的多是:你在想什么,想表達什么?所以做藝術應先學會表達自我。”2014年5月20日晚,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系列講座第四講《嚴培明歷程》在美術館學術報告廳舉行。講座邀請當代繪畫藝術家嚴培明主講,油畫系教授劉小東擔綱主持人。
嚴培明1960年生于上海,1980年赴法國習藝定居。1991年,他的作品進入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并先后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里昂雙年展、伊斯坦布爾雙年展等重要國際大展。2009年,他成為第一個在有生之年于盧浮宮舉辦展覽的當代藝術家,并獲頒法國榮譽騎士勛章。
嚴培明講座中講述了自己走過的藝術之路,并與現場師生就繪畫創作主題、表現手法、藝術語言、情感表達及中法藝術教育差別等方面進行交流。
藝術就是要表達我的內心世界
“表達”是嚴培明在講座中最常提到的一個關鍵詞。他說,“我關心自己,關心家人,也關注全世界的動向。我對整個社會和國際形勢都很感興趣。我想把這些感受用繪畫描述下來,表達我的內心世界。”在面對繪畫主題的選擇時,嚴培明認為,每個人都在尋找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他常選擇社會政治事件進行創作,是因為自己更關心人的問題,如生與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他一直強調自己不善口語表達,但也由此轉向借助繪畫語言,將強烈的表達欲望訴諸繪畫。嚴培明坦言,“我從小就喜歡畫,這輩子和畫有緣分,能搞繪畫我覺得很幸運。”
放棄色彩,歸于黑白
嚴培明的作品給人留下更多的印象是永遠單調的色彩:黑與白。用最簡單的語言敘述,由強烈對比造成視覺沖擊,是他的作品最獨特的表現力。嚴培明在法國求學時,西方后現代主義正在崛起。紐約漸成現代藝術中心,歐洲的一批新銳藝術家開始反思,對藝術的地域性、多樣性進行系統梳理,并在傳統上尋找忽略和遺忘的遺產,一批人開始重返架上繪畫。嚴培明的腳步,正踩在西方后現代的頻率上。1985年,嚴培明決定舍棄彩色。他談到,“處理顏色問題有一個困難,因為印象派大師的影子都會籠罩著你。當你面對困難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勇敢挑戰,另一種是逃避。我選擇了避開色彩,只畫黑白。我發現這種方法更適合表達我的感受,更單純也更有力量。”
嚴培明最后警醒在場的學子,每個學習藝術的人都要找到屬于自己的一條路。作為一個藝術家,可以喜歡但不要盲目崇拜其他藝術家。“因為崇拜是一種籠罩,崇拜就會丟失自我,失去自己的語言,限制自我的發展。”
此次講座是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系列講座的第四次,學術委員會系列學術講座意在傳播學術前沿,推進學術討論。
學生趙晶/文
美術館/圖
宣傳部吳瓊/編
2014年5月22日


更多有關"表達,講座,繪畫,藝術,藝術家"的文章請點擊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