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報:設計學院畢業展—“罕見的實驗性設計盛宴”
南藝設計學院畢業設計展獲好評——
“南京近年罕見的 實驗性設計盛宴”
文章來源:《南京日報》 2014年6月1日 A8版

5月27日至6月1日,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2014屆研究生、本科生畢業作品展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舉行。480名畢業生各種類型的1200余件(組)設計作品布滿了4層展廳空間,吸引浩大參觀人流并獲廣泛好評。
據介紹,南藝設計學科去年全國排名第四,今年再進一步,占據武書連全國綜合排名第三位置。其設計水平為全國業界所公認。今年南藝設計學院畢業設計展的規模亦為該院幾十年來之最。
這次展覽的作品幾乎涵蓋了藝術設計的所有門類,整體突出創新與實驗理念,呈現出幾個重要特征。其一,眾多設計主題洋溢著時尚色彩,反映了當下社會文化與生活形態的流行趨勢,這在首飾、紡織品、玻璃器具、家居產品設計之中體現得尤其明顯。其二,一系列作品的形態實現了跨界表達。設計方法打破原有專業界限,大膽進行門類與樣式之間的交叉,使設計語言大大豐富。如在日用瓷器上出現了具有視幻感的構成圖形,在平面設計中將音樂語言色彩化等。其三,實驗性的設計探索成為眾多學生的自覺行為。學生們在設計過程中拒絕程式化的重復,反復探討多種可能性。如以紙的折疊、褶皺、編織、包裹作為服飾的表皮語言,設計制作出一系列概念服裝。
南京設計界一位資深教授認為:“這個展覽已經突破南藝設計學院畢業生作品展本身的意義,成就了南京近年罕見的一次實驗性設計盛宴。”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鄔烈炎表示:“該展覽展示了充滿探索前沿與實驗色彩的‘南藝設計’風格,預示了文化創意及藝術設計的風格手法在今后相當一段時間中的發展可能。”
據了解,南藝美術館平常以畫展為主,開幕時常常人流擁堵。此次設計學院畢業設計展開幕當天,人流量又勝于以往畫展。南京及周邊地區眾多設計相關企業負責人紛紛趕來,尋求于己有益的人才與合作。對于普通觀眾而言,設計類作品與純美術作品相比具有“看得懂”、“更生活”的特性,該展覽因此受到了更多普通觀眾的青睞。
《余韻》:結合傳統與現代
這是一組裝飾藝術作品。其以當代人審美情趣為先導,運用江蘇刻漆貼銀的傳統表現手法,對年畫、花燈、陶瓷、風箏、藍印花布、云錦等傳統工藝元素進行重新組合與構成,實現了中國傳統工藝對現代生活的自然融入。明顯的中國范與現代感有機融合,是這組作品的重要特征。
這組作品的每一個單件均成菱形,組合方式多元,滿足了現代人的裝飾需求。
當下的裝飾藝術也存在多種創新路徑的選擇。有的偏于純當代,距中國傳統文化相去較遠;有的則視中國傳統文化為根本,試圖挖掘傳統文化精髓為我所用,受其潤澤,由此遠行。
《紙衣服》:實驗性設計理念
《紙衣服》體現了實驗性設計理念。實驗性設計是指突破傳統的概念、形式、生活方式而開展的設計活動。《紙衣服》在沒有色彩的情況下純粹追求作品的造型與肌理,強調服裝的雕塑感與空間感,表現出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紙衣服》還探尋了以參數化理念進行服裝設計的可能性。作者說,參數化設計近幾年在設計行業被不斷提及,尤其是在工業設計及建筑景觀領域,而在服裝設計中卻很少或幾乎沒有出現過。這成了作者將其運用到服裝設計中的理由。
《鏡·游》:賦予傳統工藝新注解
《鏡·游》為夾纻胎漆藝作品。夾纻胎漆藝是我國古老的手工藝,做法是以木或泥做成內胎,再以涂漆灰的麻布等裱糊若干層,干實后,去掉內胎,最后在麻布殼上髹漆。《鏡·游》的制作工藝上,以夾纻胎做底,實驗性嘗試用銀片鑲嵌,賦予傳統工藝新的注解,較好地實現了傳統手工藝與當代人審美情趣的結合。
《鏡·游》的設計靈感明顯來自古代銅鏡的正負形概念。其將兩個圓盤的中間設計成凸起和凹下去的圓形,合并在一起,體現“融合”的概念。中間的紅點表現出一種游離的狀態,作品本身如鏡般光亮,故名“鏡·游”。
《筑釋》:直觀的建筑史
《筑釋》是一件具有開創性的設計作品。
其以時間軸為主線,對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階段、重要風格、獎項、著名建筑、建筑設計師及設計院校等各類建筑信息進行梳理、整合,運用信息設計的各種視覺表現形式予以表現,將整個東西方建筑史直觀地呈現在45米長、3米高的展墻上。作品主要由中國建筑發展、西方建筑發展、近現代建筑發展3個部分共33張信息圖表組成,包括《斗拱》、《應縣木塔》、《故宮》、《中國十大最高建筑》《金字塔》、《巨石陣》、《古典五柱式》、《古羅馬建筑》、《哥特式建筑》、《文藝復興建筑》等。
更多有關"設計,實驗性,建筑,南京,作品"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南京藝術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