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就業的政策選擇
六 促進就業的政策選擇
綜上所述,影響就業的因素包括個人的求學與發展、社會政治經濟體制、政府公共服務的質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及質量等。由此,便產生了我們促進就業工作的政策選擇。筆者按照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政策策略提出如下建議:
1、大力宣傳學業規劃觀念,普及學業規劃知識。促使求學者(準人才)樹立獨立的市場主體意識。要使廣大求學者明白:只有在求學之初(注意,這里不僅包括了初、高中學生畢業選擇學校或專業時,也包括在職人士因為產業轉移而需要進行轉崗學習時),選擇合適的學業,才能將自己的人才潛力及職業競爭力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來,為未來的順利就業奠定基礎。引導求學者運用學業規劃的相關知識科學地選擇專業和學校以及求學的時間、地點與方式。以提高個人發展效率。
2、改進擴招政策,應當實行市場主導下的擴招。即擴招學生的多少,擴招的專業都應該由高校通過對教育(求學)市場及人才市場的判斷自主決定,而不是由教育部規定各學校的招生計劃及招生規模。(具體論述可參看《我們需要的是市場主導的擴招》)
3、國家要改變教育的投入結構,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扶持力度,要保證每一個未成年人都能順利地完成義務教育,接受到合格的義務教育,在投入時不直接向學校撥款,而是學習美國成熟的教育券制度。
4、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因為高考的指標體系就是要求各學科的全面發展。大力推行高校自主招生。各高校根據自己的專業設置來制定選拔錄取體系。
5、從服務社會成員個人發展的角度,促使社會建立完整的終身教育體系。改進并完善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產業市場環境。去掉社會資本進入教育事業的體制性障礙。通過教育產業市場的公平競爭和良性發展,把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費降到一個合理的水平。改進和完善高等、中等教育自學考試政策。因為學生是成才的主體,必須立足于學生自身,為其自由發展創造條件。另外,求學的目的不是考上大學,而是取得與其未來職業事業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的積累。
6、破除壟斷,促進競爭。前已述及,就業是生產資料與人的結合,而生產資料是物質化了的資本,因此也可以說就業是資本與人的結合。要促進就業發展,就必然要提高資本與人結合的質與量,這首先就是最大限度地激發資本與人結合的愿望,并創造資本與人結合的條件。也就是說,要最大程度地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興業,為它們的發展增殖掃清障礙與創造條件。而這就需要打破壟斷和官場化思維,由于產業市場壟斷的橫行和官場化生存,讓許多原來希望發展的民間資本失去了投資的愿望和機會,更多的是買房置地,保守經營。沒有了民間資本的投資,作為社會經濟的最主要、最生動活潑的經營個體民營企業就無從發展,從上世紀至今,我國的個體經營戶大量萎縮。沒有了投資興業的資本,那里還能吸納勞動者呢?沒有了生產資料,人又與什么結合呢?另外,在這樣的社會經濟環境里,人才市場即使再公平,競爭再激烈,人們的發展空間也相當有限,也就是為了擠進有限的行政事業單位或國有大中型企業。它就像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一樣,無法使個人在更廣闊地領域、更高遠地層次展開競爭,進而實現個人的發展。當然,也就無法從根本上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進步。
因此,要促進就業,當務之急是打破壟斷,促進產業市場的競爭,改變整個社會的官場化思維。具體來講,就是在社會經濟領域要堅持最大限度地國退民進,將國有資本的投資方向僅限定在社會資本不能或不愿投入的領域。比如航空、航天、基礎科研、水利、公路建設、民航、鐵路、金融等領域。其次,要盡快出臺《反壟斷法》,打破壟斷,促進競爭。另外,在鼓勵投資創業方面,我們現在的創業優惠更多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比如僅對失業大學生、下崗工人等人群的創業提供政策優惠,并且還有著苛刻的條件,問題是這些人本來就創業能力有限,他們也無法進行更高層次、更大規模的投資興業。另外,他們也并不都是想創業,有的只是因為環境所迫。所以,我們要實行一視同仁的創業優惠政策,鼓勵那些真正有創業愿望和創業能力的資本進行高質量的投資。
7、引導企業加快技術進步及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完善二次分配制度,促進社會公平,避免貧富懸殊。
8、建設完善的投融資市場服務體系,確保一般企業或高風險型創業型企業資金系統的暢通。
9、推進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在各類用人單位(包括政府、企事業單位等)中建設類別不同、行之有效地競爭機制,進而促使用人單位建立科學的人才選拔機制。
參考文獻:
《創新職業指導——新理念》勞動與社會保障出版社 2005年版
《籌劃未來——學業規劃》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促進就業亟需走出慣性思維的誤區》 光明網 光明觀察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