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涂險峰教授做客武漢工程大學“工大學術周”
時間:07-06 來源:武漢工程大學 出處:www.gd-seeyon.com
本網訊(通訊員傅雯萍)4月22日晚,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涂險峰教授應邀來武漢工程大學流芳校區,在文科樓313教室舉行了一場內容豐富的學術講座。講座由外語學院院長彭石玉教授主持,外語學院副院長李志斌教授、張媛媛教授、陸新副書記和部分師生代表200余人參加了這次學術活動。

涂險峰教授的講座題目是《西方的文學智慧》,凸顯了“學文學,悟人生”的重大主題。他以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為例,從西方的哲學智慧切入,進而探討西方的文學智慧,認為西方的文學智慧主要表現在文學洞見與倫理、文學洞見與信仰、文學洞見與歷史、文學洞見與哲學等方面。在涉及古希臘神話、米蘭·昆德拉的小說創作與小說美學、拉康的鏡像理論以及莎士比亞、斯威夫特、托馬斯·曼、陀思妥耶夫斯基、馬拉帕爾泰、卡夫卡、加繆、馬爾克斯等西方文學巨擘的創作時,涂險峰教授如數家珍,娓娓道來,且始終激情滿懷,條分縷析,使講座現場的師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涂險峰教授積淀厚實、視野開闊、思維細密、見解深刻。師生們普遍從涂教授的講座中得到了幾個方面的啟發:第一,文學研究應該注重文、史、哲的融合,通過文學的哲學性、哲學的文學性以及文學、哲學的歷史性來追尋人文學科的寬度、廣度、深度與厚度。第二,博覽群書是開闊視野的基石,也是比較研究的前提。沒有開闊的視野,就難以找到有價值的選題;不用比較的方法,就無法看出不同作家作品的獨特風格與本質特征。必須強調在博覽中思索,在思索中發現,在發現中完善,在完善中進步。第三,就文學研究而言,文本細讀與細節分析至關重要,這是不落窠臼、推出新說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最有效的途徑。涂險峰教授簡介: 涂險峰,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院長、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先后在武漢大學獲得文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受費曼項目(Freeman Fellowship)訪問學者資助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留學。主講的本科課程有外國文學史、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等,碩士、博士研究生課程有近現代世界文學專題、西方文學與哲學關系研究、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題、比較詩學、專業英語等。出版《質疑與對話》等學術專著,論文、譯文發表于《外國文學評論》、《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和高校學報等刊物或提交國際學術會議,部分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學術年鑒》、《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等摘要、轉載,或譯成外文出版。曾獲宋慶齡基金會孫平化日本學學術獎勵基金、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以及多項優秀教學獎。
更多有關"文學,險峰,教授,洞見,哲學"的文章請點擊進入武漢工程大學新聞中心查看
返回到頂部你應該還會關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