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范學院舉辦“2014年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學術研討會”
為了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探討民族地區社會治理體系創新,4月19日,由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地區社會管理創新研究中心與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的“2014年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學術研討會”在鴻遠樓409會議室召開。出席研討會的有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鄧純東,首都師范大學王淑芹教授,廣西大學閉偉寧教授、魏敦友教授,廣西民族大學秦紅增教授,學校黨委副書記葉德明教授、副院長元昌安教授、原副院長黃少琴教授、科研管理處負責人以及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地區社會管理創新研究中心第一屆學術委員、學術研究骨干人員和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全體研究生。
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鄧純東院長作題為“構建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體系”的主題報告。鄧書記認為,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與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和任務是一致的,他從六個方面提出構建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體系:一是構建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體系必須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二是構建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體系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黨的民族政策,不斷總結黨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領導的經驗;三是構建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體系要認真吸取中國優秀文化和民族地區優秀文化;四是構建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體系要認真研究和對待發達國家和世界其他國家文明;五是構建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體系要加強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民主建設,要做到堅持黨的領導與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是一致的;六是構建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體系要堅持社會主義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治理方式。
首都師范大學王淑芹教授從社會治理的主體、方式、德法與共治三個方面具體闡述了民族地區社會治理中法治和德治的關系問題;閉偉寧教授從政府和社會組織兩個方面闡述了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的地位和作用的問題;秦紅增教授則認為民族地區鄉村治理要與鄉村發展結合起來,要與民俗傳統的承接結合起來,要與民族制度與民族信仰制度結合起來,力求鄉村治理的科學化和精細化;魏敦友教授從鄉村治理研究方法、理論建構和未來展望三個維度論述了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的問題;陳文瓊副教授則從田陽縣鄉村治理的個案分析探討村民自治與鄉村治理的問題。
最后,曾令輝教授提出,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體系是一個復雜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協同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法學、管理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實施跨學科研究,應著重從三個方面開展民族地區社會治理體系的創新:一是加強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理論及其在民族地區社會治理中應用研究。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理論是加強和改進民族地區社會管理創新的指導思想,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維持民族地區社會穩定,有效防范社會風險的客觀要求。二是加強民族地區社會穩定與風險管理研究,要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尤其在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中要科學預測各種社會風險,為維護社會穩定提供決策參考;三是加強民族地區社會治理法治與德治保障機制研究。要充分挖掘和發揮民族地區傳統社會治理的資源,尤其要發揮民族地區豐富的民俗資源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要科學地處理好德治與法治在民族地區社會治理中的關系。
本次學術研討成功的舉辦,為進一步加強廣西高校重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地區社會管理創新研究中心建設,明確研究地位,凝練研究方向起到很好的推進作用。




更多有關"治理,民族地區,社會,馬克思主義,創新"的文章請點擊進入廣西師范學院新聞中心查看

